「匠人」一詞在日語裡被稱為「職人」,日本的「匠人精神」代表著一種追求完美的執著與驕傲。「匠人精神」被刷屏已久,從「壽司之神」到被遊客爆買的馬桶蓋,無一不是匠人精神的展現。其實,日本也曾有過一段崇洋媚外的時光……
因為戰後物資貧乏,很多人吃飯都成問題,所以手工業和製造業皆是一片蕭條。日本也有「國產」這個詞,但在那個時候,國產=廉價劣質品,Made in Japan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在這個背景下,日本政府努力提升日本的製造業和手工業——提升的不是產量,而是品質。
1949年時,日本發生了一件大事:法隆寺金堂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堂內的壁畫被燒燬,而且無法修復,其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這件事觸動了當時的日本政府。第二年,日本政府開始立法保護「無形的文化財產」,而所謂「無形的文化財產」,指的就是匠人。這就是著名的「人間國寶」制度的開端。
所謂的「人間國寶」指的是兩類人。一類是藝術大師,比如歌舞伎、能、狂言等劇種的表演大師(類似於戲曲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另一類是手工藝能人,比如陶藝、漆器、人偶製作、染布等技藝的高人。
每年,日本政府都會挑選並認定一批「人間國寶」,給予他們很大支持。被選入「人間國寶」的大師每年可從國家那裡獲得200萬日元的補助金,不過這筆錢並不是用來補貼個人生活的,而是用來支持他們進一步研磨和發揚技藝的(比如開門收徒,傳承技藝),資金的去向需要向政府匯報。
此外,政府會給予「人間國寶」個人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實際收入。這些老藝人們,透過講座、文化交流等活動,年收入能達到3000萬日元,這還不包括他們的個人作品為其帶來的可觀收入。因為聲名在外,「人間國寶」的作品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因為有了國家的保障、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真金白銀的收入,日本出現了不少對傳統手藝感興趣的年輕人,願意跟著師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認真地做著重複工作,打磨技藝。在師父的傳道授業下,一生專注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由此,日本的匠人精神在政府的支持和藝人們的傳承與發揚下,活起來了。
「對自己的產品品質負責,劣質產品的出現是丟失了自己的尊嚴。」這樣的精神不僅在傳統手工藝行業受到尊崇,也影響了日本的各個行業。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生於1925年,是目前世界上年紀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廚。縱觀他的一生,有超過56年的時間都在做壽司,更重要的是,他絕對是每一天都在精益求精,對完美品質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因為「沒人知道真正的巔峰在哪裡」。這種偏執狂式的執著,使得米其林的評審員每次品嘗他的壽司時,都會被驚豔到;使得他那間位於銀座辦公大樓地下室的有些寒酸的壽司店,儘管需提前一個月訂位、一餐消費時間只有區區15分鐘、人均最低消費3萬日元,但還是被全世界的壽司愛好者奉為「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2014年4月歐巴馬訪日時,安倍晉三就請他品嘗了舉世聞名的二郎壽司。
總之,小野二郎對壽司所注入的心血與製作技巧,如果他自認第二,那麼當今世界上還沒人敢自認第一。大家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小野二郎及感受匠人精神,推薦大家欣賞美國紀錄片《壽司之神》。
小野二郎帶動了整個壽司行業的匠人精神。在日本壽司行業裡,學徒僅學習煮壽司米飯就要3年的時間,學習握壽司的手法要8年時間,因此學道10年以上才有可能出師招待客人。
有好手才能捏出好壽司。在不工作的時候,小野二郎連睡覺都要戴著手套,以保護自己的雙手。小野二郎一生只製作現做現吃的握壽司,客人必須在壽司剛剛捏好時享用。刷子刷的是壽司醬油,小野二郎身旁的是其長子小野禎一,現年已經50多歲了,一直活在「暴君父親」的光環下。
日本的製造業也不乏信奉「品質大於生命」理念的頂級品牌,例如頂級製鞋品牌大塚製靴,其產品全部由製鞋匠人手工製作,定製款鞋子還特供給日本皇室。雖然價格昂貴,但依然備受青睞。
再如知名珠寶品牌御木本,憑藉獨具匠心的設計和高超的鑲嵌技藝,將珍珠飾品做到了極致,折服了日本皇室,驚豔了世界。
2016年春季時日媒報導,外國人購買日本高檔商品的勢頭加劇,南部鐵器、以御木本為代表的珍珠飾品成了外國人狂搶購的新對象。
匯聚御木本頂尖設計的代表作是一枚名叫「矢車」的和服腰帶扣,它參加了1927年巴黎世博會,震驚了全世界。一枚腰帶扣何以驚豔世界呢?因為它的精妙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枚腰帶扣,還可以像聖鬥士的聖衣一樣拆分為髮飾、胸針、戒指等多個精巧單件,並能組合成十幾種精美飾品。
匠人精神及匠人技藝為Made in Japan打出了世界性口碑。然而匠人精神祇意味著昂貴和高大上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連一碗再普通不過的拉麵也凝聚了匠人精神。
在大眾化的拉麵行業,也有著名的「拉麵之魂」:沒有地溝油;沒有不講究衛生的餐館店面;沒有穿著隨便的服務員,大家統一是「頭巾+文化衫+圍裙」的打扮;從煮麵的水溫,到面的擺盤,再到雞蛋等食材的擺放位置,每一個細節都會被注意到。
此外,日本還有很多NPO組織,它們是由行業的製造商聯合起來組成的,旨在共同打造該行業的精神。就連最不起眼的醬油都有「日本醬油協會」,其理念是「用生命做出最精緻的醬油,達到『一滴入魂』」的地步。於是,本是常見廉價物的醬油都被日本人打造得像陳年紅酒那樣高大上,變身為禮品,暢銷全世界。而且日本人不僅將醬油釀造得很好吃,連搭配用法都細分了100多種:搭配海鮮的醬油、拌飯吃的醬油、拌麵吃的醬油……
在這種氛圍的拉動下,不僅是手工業,在大工業生產的企業中,也有一群把使用者需求打磨到極致的日本製造。
就拿我們熟悉的例子來說:遊客為何在日爆買日本常備藥?因為滿足生活中最常見、最實際的需求,因為好用!這其實也是日本各大製藥公司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為手段進行的競爭。
你的腳後跟經常乾裂?沒關係,我有藥。
孩子發燒,想快速退燒?沒關係,我有藥。
眼藥水瓶本來已經很小了,但你還是覺得不方便隨身攜帶?沒關係,我幫你做成一次三滴的包裝,一天帶兩包上班就可以了。
在不需要醫生處方的常備藥裡,日系常備藥基本能考慮到各種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且見效快、價格低。這些藥,各國沒有,貨架上更多的是華而不實的保健品。
為什麼我們很多令世界驚嘆的技藝沒法傳承下來?因為沒人願意(或者說沒有條件)去學習與研磨。
為什麼我們搶購日本的馬桶蓋?因為可以自動發熱、能洗屁屁、能自動除菌。這些人性化的細節打磨,是典型的日本製造。
我們缺少的,是無微不至地為使用者考慮的用心,以及品質大於生命的精神,還有構建與鼓勵以上用心與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