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何去何從?
以殼狀珊瑚藻為主建造的藻礁,千年來守護著桃園的海岸。保育、政治、能源、經濟等複雜因素,如何讓藻礁陷入泥淖?
撰文:居芮筠 | 攝影:陳郁文、張嘉麒
巨大的海岸沙丘下方,大潭藻礁在潮水的漲退中時隱時現。
藻類專家、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少倫和我站在沙丘頂端,蹲下來檢視一塊可能是被海水沖上來的碎礁石。「這上面是殼狀珊瑚藻,下面是珊瑚,紋理不一樣。」劉少倫說。我接過這塊死去的礁石,堅實的珊瑚塊上平鋪著一層層殼狀珊瑚藻,輕輕一撥就碎。由於結構鬆軟,「生物很容易鑽進它的礁體,形成多孔隙,這也說明為什麼藻礁能孕育大量的無脊椎動物。」劉少倫說。
臺灣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藻礁就位於桃園海岸,總長27公里,最大厚度超過6公尺;大潭藻礁是其中一段。地質鑽探結果顯示,古石門溪沖積而成的礫石灘提供了穩定基底,大約在7600年前,石珊瑚開始附著造礁,使礁體開始發育,經過大約3000年的時間,也就是大約在4500年前時,可能是海水濁度變高,珊瑚生長不易,為珊瑚藻創造優勢的環境,於是殼狀珊瑚藻逐漸取代珊瑚,成為主要造礁生物。從長時間的發育來看,藻礁記錄了地質、水文、氣候與海岸變遷的軌跡,是演化研究上的重要證據。
大潭藻礁水下聲景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助研究員林子皓利用水下聲景探索藻礁。他說,藻礁的聲音和在珊瑚礁聽到的水下聲音很相似,「甲殼類的劈劈啪啪聲此起彼落,好像一座夜市,整體很熱鬧,而且牠們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這代表著,第一,聲音強度很高,第二,發出聲音的動物數量可能也很多。」他進一步推論,甲殼類很多代表可能有足以支撐更高階掠食者的食物來源。
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根據目前政府的能源轉型規畫,天然氣發電量預計在2030年達到峰值,之後就須逐年下降。天然氣是化石燃料,是減碳的過渡能源,需要長遠的能源政策,以及決策者更有智慧地取決利弊得失。
至於三接能否與藻礁共存?這個爭點主要來自於雙方對生態系的認知不同。
開發方指出,外推方案的防波堤下方沒有大片礁體,生物也很零星,而且連接陸地和離岸港區的棧橋是鏤空的,預期沿岸海流通過時會加速,有助於減緩藻礁區的淤沙量。
保育方主張,生態系是一體的,無法切割,而且港口除了會帶沉積物進來,也會影響水體的交換,阻斷海洋生物洄游的路徑,造成當地生態系的轉換。而漂沙是藻礁生態系動態平衡的一部分,目前沒有人知道多少漂沙量才算適量。
更深入報導:國家地理雜誌 No.240
前往Store,下載離線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