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爾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屬於白種人。塔塔爾族人口數為四千八百九十。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少數散居在布林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居住在城市的塔塔爾族人主要從事商業活動和教育工作。此外還有一些塔塔爾族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
塔塔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由於長期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烏孜別克族共處,因而這三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堂兄弟姐妹之間通婚,姑表聯姻也很少。婚禮按教規在女方舉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時間,有的要到第一個孩子出世後才回自己家。不提倡早婚,允許青年人自由戀愛,但必須徵得長輩的同意和支持。
塔塔爾族的婚俗別具一格,男方經媒人三番五次登門求親,女方家長若允諾,就向女方下聘禮,稱為「庫拉克綏雲切」,即給新娘從頭到腳的整套服裝。下過聘禮,即算訂婚。
按塔塔爾人的傳統習慣,婚禮在新娘家舉行,把新郎「嫁」過去。結婚前幾天,男方要把為新娘製作的全部服裝、炊具、陳設和婚禮時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妝」送到女方家,其中包括給新娘父母的禮物。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過去了。
塔塔爾族新郎「出嫁」的儀式非常有趣。這天,身著新婚服的新郎在伴郎及親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馬車,青年人拉手風琴,興致勃勃的唱起流行的「幾爾」,有的吹口哨,有的呼喊,一路歌聲琴聲不斷,呐喊助興聲連天,以此來增添歡樂氣氛。歌中唱道:
森林裡多麼歡鬧,是百靈鳥在縱情歌唱。
青年人拉起手風琴,歌唱自己的愛情生活。
眉毛黑呀,眼睛黑,眉毛眼睛不分離。
熱戀的情人成眷屬,甜甜蜜蜜不分離。
歌聲、琴聲、口哨聲和歡呼聲伴送著送親人的隊伍去往女方家。當夕陽西下,新郎和伴郎們一行人等來到新娘家門附近,先要繞著院轉一圈,然後才到門前。而此刻女方家大門都緊閉著,新郎要獻禮物才能進去。以後,新郎進房門、到床邊、吃飯,都要送喜錢。女方家的人和客人為青年夫婦祝福。女方家這天要宰羊煮肉,準備豐富的筵席招待來賓,青年人唱歌跳舞進行慶賀。
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先由阿訇誦經,並詢問新婚夫婦是否願意,待男女雙方回答「願意」之後,再由阿訇將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給新郎和新娘共飲,以此象徵他們的婚後生活會像糖水一樣的甜蜜,並白頭偕老。
禮畢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見岳父母,回家舉行宴會,並舉辦各種文娛活動,晚上再回到岳父家。
婚後,新郎在新娘家住上一段時間後,才回自己家。一般三到六個月,有的甚至要生過一個孩子以後才回去。塔塔爾族對待女婿如同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熱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間,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方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溫暖。
當新婚夫婦回男方家時,新娘的嫁妝要全部帶走。將到男方家時,男方親友要用繩子攔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獻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親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並舉行宴會,盡情娛樂,以示歡迎。
婚禮接近尾聲,人們唱起了婚禮歌,歡送光臨的客人:
不辭辛勞的遠方來客,
為婚禮增添了歡樂,
祝你們返回時一路平安,
願我們在別處的婚禮上重逢相見。
婚禮慶典這樣解散,
是因為天色已經很晚,
回不了家的客人們,
請在我們的洞房裡安眠……
塔塔爾族視離婚為最大恥辱,很少有離婚現象。無論男女,只要提出離婚,都會受到鄙視和責備。而且,誰也不願再跟他(她)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