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女子,色甲天下 陳圓圓

作者:山陽、金躍軍

陳圓圓本為姑蘇梨園一個戲子,,因其美麗而被當時的名將吳三桂所矚目;明亡以後,又因其美麗,成為李自成、劉宗敏占有的對象,最後更因其美麗,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吳三桂因她而引清兵入關,之後他就以「大漢奸」的罪名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中。

關於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故事,明末清初的詩人吳梅村寫了句傳誦千古的詩歌: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美麗無罪,可陳圓圓的美麗好像有罪了,幾百年來,就有不少人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推在她身上,視她為「紅顏禍水」。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我們能捫心自問,推心置腹地想想:陳圓圓真能毀滅一個朝代嗎?沒有陳圓圓又當如何?紅顏真是禍水嗎?

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有其固有規律的。一個國家亦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這個道理。一切不符合邏輯的言論都是無稽之談!
如果硬要追究這些說法的根源,則一方面應歸結於腐朽黑暗的封建主義。社會上奉行的是「大男子主義」,「男尊女卑」,「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女子生活在不見天日的世界裡,一邊默默地在黑暗中勞作,一邊默默地哭泣!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心的微妙。

陳圓圓作為一介紅妝,既沒有映照千古的功勳,也難以承擔歷史性的重大責難。倘若她泉下有知,對後世懷有各種世界觀的史家的褒貶,恐怕也會感到慚愧和冤屈的。然而,她的際遇,在今日卻是史學家們探討歷史上偶然與必然的辯證關係的一個很好的典範了吧!想必,陳圓圓的歷史地位也就如此而已吧!

談及陳圓圓,就必然要談吳三桂,我想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人說,明朝就是沒有陳圓圓,也即將滅亡;吳三桂就是沒有陳圓圓,也可能降清,只是推遲時間而已。吳三桂是何等人,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他是名野心家,是位「識時務的」的「俊傑」。

吳三桂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中國封建歷史最黑暗腐敗的明朝末年:崇禎與前幾代的皇帝,要麼多疑兇殘,要麼昏庸無能,加上幾百年的閹官橫行(以魏忠賢為最),東廠特務遍布天下,「奸臣座上笑,忠臣刀下亡」已成為普遍現象,朝廷清流人人朝不夕保,人人自危,而下層社會更是民不聊生,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忍無可忍之下,農民起義大爆發!那時的明朝,內有農民起義軍聲勢浩蕩,外有後金(即滿清)虎視眈眈,已是「病入膏肓」了,我想,面對如此嚴重的內憂外患,面對江河日下的國勢,別說是多疑善變的崇禎,就是李世民再生,也會束手無策的!

既然一心想當中興之主的崇禎竭盡心血,也無法挽救頹勢;那麼野心勃勃、善於審時度勢的吳三桂,又豈會不知他已無望當中興之將?

當吳三桂在山海關抵禦清軍時,李闖王的農民起義軍如同秋風掃落葉般狂掃著大明搖搖欲墜的江山,這時吳三桂奉命回京救援。那時的吳三桂會有何心理,我們先不表,就談兩件發生在明朝的事情吧,這絕對值得我們反思。

第一,崇禎中了滿清的離間之計,殺死抗清名將袁崇煥(袁的軍事才能不遜於岳飛,他曾擊敗一向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即清太祖,致使努爾哈赤含恨而終),袁的下場極慘,他被淩遲後軀體剁為肉醬,「民爭而食之」!

第二,一向在朝人面前標榜自己是明朝大忠臣的洪承疇,被俘後不久,僅僅因為莊妃(即後來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后)的一碗羹湯與幾句話,便心誠悅服的「俯首稱臣」,而明朝又聽到錯誤資訊,以為洪承疇已經「為國盡忠」了,崇禎還帶領百官,「遙相拜祭。」

這種荒謬的事情都可上演,可知明朝已是「行將就木」的朝廷。我們可以想像,在回來的途中,吳三桂心裡有多少掙扎,又會打什麼算盤?因為吳三桂知道,明朝大勢已去,他回朝之後,勢必與李闖王農民起義軍面對面的交鋒,勝算不大,如果失敗又不想「為國盡忠」,便成為李闖王的降將,這是雄心勃勃的吳三桂所不能接受的。

何況,就算成功,也無法像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那樣成為明朝的中興之將,因為滿清就在關外虎視眈眈,正可乘虛而入,吳三桂怎能以疲憊之師,來與滿清幾十萬雄兵交戰?那是必敗無疑了。

可他不回來又不行,因為家眷還在北京,何況他也一直在朝廷面前說自己是大明忠臣良將,全國人都對他寄予厚望,倘若投降大清,背負漢奸的罪名,年紀尚輕的他還下不了決心。

他當時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拖延,而軍情是拖延不得的。

此時大明王朝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闖王軍勢如破竹,明朝江山轟然倒塌,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不久,吳三桂便聽到逃出來的家僕的哭訴:吳家財產被抄,父親吳襄被農民軍扣押,最讓吳三桂怒髮衝冠的是: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竟占有他的愛妾陳圓圓。稍有血性的男子都無法忍受這種奇恥大辱,吳三桂不再猶豫,於是他做出一件讓全大明為之側目的驚天動地的事情:引清兵山海關。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吳三桂為了陳圓圓,不顧國家的安危,不顧家人的生死,也許事後可以解釋說:大明已經滅亡,他已無「國」可守,談不上不忠,與大順朝有奪愛抄家之恨,更無投降之理!但我相信,吳三桂當時可能真的「怒髮衝冠」了,較之他後來的種種行為(包括叛清,背叛大明又背叛大清,這是雙重背叛,由此可知吳三桂有反骨),這是他一生中唯一血性迸發的時刻!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可以說陳圓圓只是吳三桂降清的藉口,因為吳三桂乃當世梟雄,他怎麼可能為一個崩潰的皇朝「捨生取義」呢?他沒有那麼「迂腐」!

如果吳三桂的動機真的如此,那麼陳圓圓背負著如此大的罪名,是多麼冤枉的事情?吳三桂、李自成、劉宗敏,都只是把美麗的她當成爭來搶去的對像,談不上尊重與理解,她只不過是位可憐的任由男人擺布的絕色美人而已。

就在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明朝隨著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而最終滅亡。隨後由於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囚困,使得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遂而降清,清兵在吳三桂的指引下順利入關,終於在山海關前大破闖王的農民軍,從而也使得整個黃河流域的淪陷。

在這一過程中,乍看起來,陳圓圓事件這個偶然的因素似乎起了關鍵的,決定性的作用。陳圓圓也曾因之被人辱駡了幾百年。直到百年之後,在九泉之下的她依然不能含笑,不能瞑目啊。然而,類似的歷史事件是很值得人們探討和深究的,即歷史的偶然性終究對歷史的必然性起怎樣的作用?

陳圓圓的晚年淒涼,因而,不管吳三桂當初引清兵入關的動機是什麼,也不去管什麼民族大義,他為她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事情,也會成為她晚年唯一值得安慰與自豪的事情。

圖文摘自:紅顏不一定是禍水:顛覆歷史的十大亂世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