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千百種 從何處著手?

由價格親民的常見品項 踏出你的第一步!

作者=文 / 黃愷苓 攝影 / 酒訊資料庫

剛開始接觸清酒,若沒有老手帶入門,不免對包裝上五花八門的文字感到困惑,不知道從何挑選。到底顏色清澈如水的好,還是口味厚重的好。《WSD酒訊雜誌》透過簡單的分類,並介紹一些入門的品牌及品項,協助你敲開清酒大門。

清酒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酒類,根據原料和製造過程的差異,又分為「特定名稱酒」和「一般酒」,在市面上常見到的「純米吟釀」、「大吟釀」、「本釀造」等,就是「特定名稱酒」,在製作成本及等級上,都高於一般酒。

特定名稱酒的分類

所有的清酒,基本上都是依據精米步合率(精米度)而分級,精米步合在70%或以下者為「特定名稱酒」。精米度愈高者(百分比的數字愈小),代表著酒米被磨掉得愈多,米心更細小,等級也愈高;「特定名稱酒」又依據釀造過程是否添加酒精等區別,再細分為8個種類,如下圖:

純米清酒(不添加酒精) 本釀造(有限制的添加蒸餾酒)

精米度高的清酒,以成本面來看,因為需要用掉的酒米較多,往往同樣容量的本釀造和大吟釀,酒米使用量可以有兩倍以上的差距,所以大吟釀一般價格會偏高。

但是否價格偏高、精米度高的清酒就「比較好喝」,則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絕對標準,端看飲酒者的偏好。

影響清酒風味的因素

清酒的主要原料只有水、酒米、麴,但是卻可藉著不同的精米步合、酒米品種、酵母類型和酒母分類,以及釀酒所使用的水源,而影響一款酒的風味,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口感。

除了這些「可見」的影響因素,釀造過程的主要人物「杜氏」(釀酒師)的流派、個人風格,品牌形象,也會有關鍵性的影響;而酒造所在的地理環境、氣候,以及釀造的技法、方式、熟成時間等,都對一瓶清酒的品質、味道,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

而這些影響風味及風格的重要因素,就非清酒簡單的基本分類(「特定名稱酒」和「一般酒」)所能定義與涵蓋的,這就是入門以後必須慢慢了解的學問了。

孰優?孰劣?

要如何選擇一瓶適合自己的清酒呢?究竟哪種風味的清酒「比較好」?

其實選擇清酒就與選擇自己喜愛的食物一樣,有些人偏好種口味又鹹又辣的料理,有人喜歡酸甜的滋味,也有人口味清淡……;而在清酒來說,有人喜歡風格強勁、口感厚實的酒,有人喜歡清爽如水、香氣淡雅的酒,這是個人偏好問題,沒有孰優、孰劣,只有喜歡或不喜歡。

那麼,以得獎紀錄來區分清酒好不好喝,可以嗎?

目前在日本酒產業工作,且長期為《WSD酒訊雜誌》撰寫〈清酒之美〉專欄的黃瑜美指出,日本清酒界最重視的「全國新酒評鑑會」,是為了讓藏元切磋釀造技術,增進業界交流,目的是選出清酒業界中的「完美清酒」,而不是「最好喝的清酒」。

因而,得獎與否或許可以當作參考,但評審依然有專業上(非消費面)的評分考量,沒有得獎的清酒也可能很好喝。

從主流清酒啟蒙

隨著國內販售的清酒品牌愈來愈多,許多愛酒者也從品飲的過程和經驗值中,尋覓到自己喜歡的類型和味道。而對於入門級的消費者,建議在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獨立判別標準前,不妨先從市場流通的主流清酒中,尋找啟蒙酒款。

市場上常見到的清酒品項,多數屬於歷經考驗的長賣型酒款,國內也多半有代理商進口,品質較為穩定。在這些清酒中,通常可以找到價格親民的品項,許多零售通路、居酒屋也都買得到。

而這幾年在台灣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非「地酒」莫屬。有些人會以為地酒是指產量小、僅以在地原料生產的清酒,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早期運輸不便,釀酒時理所當然使用在地原物料,機械的使用率也低,故產量少。但現今除了交通便利,可以跨區購買酒米等原料,很多酒造也的產量也不是問題,所以地酒泛指「地區生產、充滿當地特色」的酒。

目前國內市場出現的某些地酒,也常是清酒迷之間的話題。這些極具區域特色的清酒,受到當地發展歷史、獨特飲食文化等的影響,慢慢形塑出自己的味道。在國內竟也悄悄累積出不少粉絲,並透過品飲同樂會,或是加入日本酒俱樂部等管道,品飲這些具有特色的酒。

自己最愛 就是最好的

品味清酒與品飲任何酒類一樣,沒有一定的標準,也不是得獎、分數高或昂貴的清酒就比較好喝,而是要透過不斷累積品飲經驗,並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找到心中值得追求的“Sake Right”,在品飲過程中愉快地享受。

圖文摘自:WINE & SPIRITS DIGEST 酒訊雜誌 NO.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