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起觀眾的共鳴

本文作者為David龔-廣告導演、創意、策略顧問、教授

1982 年,舊金山的藝術學院想拍一支招生的廣告,希望吸引想成為藝術家、設計師的學生。但很多父母反對自己的兒女走入一個工作不穩定的行業,保守的父母會堅持自己的孩子學醫,學法律或是成為公務員。舊金山藝術學院找了導演William Farley拍了一支廣告來強調「必須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主角是Father Guido Sarducci,他是美國喜劇演員Don Novello創造的虛構腳色。廣告中,Father Guido Sarducci對鏡頭發言:

你想不想天天在路邊喝咖啡?
和朋友聊他們完全不懂的東西?
如果你想這麼過日子的話,
你該成為一位藝術家。
這樣子天天都可以穿舊衣服,
如果你懶得跟別人談事情,
你只要回答:我懶得跟你講,我是藝術家。
那就是做藝術家的好處,愛幹嘛就幹嘛,
這是各行業人的起床時間表:
醫生,早上6點必須起床。
對不起,沒興趣。
律師可以多睡15分鐘,到6點45分。
工程師7點30才需要起床。
那沒什麼了不起的,
藝術家,平均中午之前才起床,
比牧師好,牧師11點就得起來。
看樣子我選錯了,
但是你不必選錯行業,
你可以成為藝術家,寫信向舊金山藝術學院要申請書,
或許他們會給你回覆。
誰知道。


Don Novello是一位喜劇編劇,而Father Guido Sarducci神父是他曾經在漫畫裡看到的次要角色。有一天Novello在逛跳蚤市場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套神父的服裝,他在隔壁的攤位找到一頂大黑帽子,這些都是他靈感最初步的來源。編劇要創造一名角色人物的時候,經常都是他認識的人,或是徹底了解人的重新組合。每一個人物都需要有一個小傳,讓演員了解他要扮演角色的思維方式。編劇必須設定人物的外表、行為、工作、需求,與內在的思維,他的歷史、童年、心靈上的需求、目的與動機。這與警察辦案過程、消費者洞察、詐騙集團、政客選舉的作業步驟都相似。

Father Guido Sarducci的人物小傳是這樣的。他是一名神父,在梵諦岡宮日報有自己的專欄;他童年的目標是想成為一名太空人,但是義大利沒有太空船;他在青少年時經常吸毒、抽菸,年輕人會幹的壞事他都有經驗,熟習,也能夠理解;他成為一名神父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迷路了。現在他想成為一名主教(monsignor)但是一直在等待機會;他非常了解梵諦岡宮內部的操作,也知道很多不公開的秘密,好比摩西的十戒幕後的真實故事。但是他相信教會必須改革,才能獲得現代社會的共鳴。Father Sarducci到處演講,在過程中會透露他個人的信仰與行為。他每天抽3包菸,一直戒不掉。其實他還是蠻喜歡女生的。

當時我已經在洛杉磯念藝術學院主修插畫,但畫得不好。我也是一個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看完這支廣告後,讓我想跨入廣告這個行業,因為廣告好像可以讓我能夠維持藝術家的生活,而不需要每天一早起床,打領帶,或是打卡上班,同時又可以賺到錢……這個招生廣告當時獲得我的共鳴,讓我開始了解林肯的觀念。

圖文摘自:《廣告雜誌Adm》 第3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