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禁什麼?聞天祥揭露大銀幕不能播的祕密

禁演、修剪、噴霧、打馬賽克……等方式,在銀幕上出現這些人認為不妥的內容與鏡頭,於是才會產生了禁片。

撰文:陳幸芬 / 攝影:juju photo studio

電影戲劇是反映現實的藝術,透過逼真細膩的影像效果,完美地再現各種的人生現象。但有些電影會因為部分特別的因素或狀況而成為禁片,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昔日的禁片,其實暗藏了許多創新與突破,而這些備受爭議的禁片,不少都是史上相當重要或傑出的電影。

由於電影能更直接衝擊觀眾的行為思考與情緒轉變,為了控制電影強大的影響力與不好的壞作用,因此許多當權執政者、宗教單位、道德團體或特定機構,就會對電影的人制定各種禁令,以禁演、修剪、噴霧、打馬賽克……等方式,禁止在銀幕上出現這些人認為不妥的內容與鏡頭,於是才會產生禁片。

看似文明,其實反文明

政治是干擾電影創作的最主要因素,題材、語言、內容、種族、參與者等都可能被有心人士拿來作文章。而宗教、色情、裸露、暴力與反社會價值,也是成為禁片的原因之一。但這些被封殺的電影,反而因此得到宣傳成效,讓觀眾對電影更加好奇與腦補。「台灣解嚴前這段時間的各種蠢蠢欲動,對我而言很有魅力,當時我還是青少年時期,這些禁片讓我很感興趣。」金馬影展執委會執行長兼資深影評人聞天祥,接受專訪時提到他對禁片電影的看法。

聞天祥認為,台灣新浪潮電影是台灣電影史的分界線,台灣當時已經宣布解嚴,但電影檢查尺度卻沒有變寬。台灣新電影突破以往創作內容的限制,將觸角延伸到過去禁忌的題材,達到不受意識形態限制的自由。「電檢看似文明的產物的制度,往往因此而變得反文明。」

「通常越專制獨裁的政權,對禁片的標準越嚴。相對地,在越自由開放的地區,電影檢查的標準越寬鬆,甚至可能沒有禁片存在。因為有恐懼,認為不能被看到,更為了捍衛價值才會禁止,但這無疑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聞天祥指出,現在我們是以「後見之明」去看那個時代,以「今日之是」笑「昨日之非」,但在當時也許並不是壞事,或許現代捍衛的價值在未來回顧也是違法的。

聞天祥表示,萬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在違章建築群取景,片尾有吃美國蘋果的畫面,被當局認為有「損害台美兩國情誼」的可能,因此電影公司就自行修剪部分片段,而引發為「削蘋果事件」。「侯孝賢導演的《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幾乎都用台語,在當時就有點小問題,《戀戀風塵》更是台語片消失後,第一部以台語發音的電影。」

彼得格林納威導演堪稱是禁片之王。「主要是尺度問題,他的電影像畫作不可能拿布遮住,或將整部片噴霧。」《墨利斯的情人》有場戲主角沒穿褲子正面全裸,因看得到性器官就以噴霧處理,本來不醒目,一直噴霧反而欲蓋彌彰。《與狼共舞》則是男主角轉身時會露鳥,出現不到一秒還是剪片。

「而亂倫的《畢業生》將母女翻譯成姊妹,這是低估觀眾的智商與英文聽力。」又如徐克導演的《第一類型危險》拍攝青少年暴力事件,有些像是陳果《香港製造》的先趨版,港台上映的都是修改版,「後來在法國看到原始的數位版,出現接回去的部分並沒有數位化,刻意讓觀眾看得出來有剪輯。原來電影有很生猛的感覺。」

有時候片商因商業考量而修剪上映版,且導演版不見得比修剪版好。「像《巴黎野玫瑰》就是一例,而被影癡列為一種觀影儀式的《碧海藍天》,公映版呈現出風光美景,反而較討人喜歡。」此外,奧斯卡金像獎、坎城影展、柏林影展、威尼斯影展四大影展也會撞擊台灣法律,成為保障名額。「像《辛德勒的名單》集中營行刑部分,就不可能整段剪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的女女戀與性愛戲,都因為獲獎而得到豁免權。」

聞天祥表示,禁片有著獨特的觀點與手法,反射出更多刺激與思考的空間,各具精彩與特色。「電檢與分級是必要之惡,不只是時代的問題,更是人心與視野的問題,只有肯承認這些問題時,才是真正的進步。」

圖文摘自:潮人物特刊 No.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