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用兩次轉型捍衛二十年來的搜尋霸主地位,上一次從桌上轉移到手上,這一次從人腦走向人工智慧。你決定加入,還是等著被顛覆?
事實上,如果沒有Google,很可能就沒有這篇文章。對現代人來說,Google已經成為「搜尋」的同義詞。作為一篇分析報導,要搜集Google過去二十年來的重要策略佈局、商業成就、營運模式,如果少了Google這個好用的工具,還真有點不知道從何下手⋯⋯。
對於知識的記載、傳遞與使用,人類歷經發明文字、造紙、印刷術等數千年的歷史,二十年的時光,看似汪洋中的小水滴。但這二十年,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為人類歷史帶來了巨大、再也無法回頭的轉變,而Google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典範轉移。
Google搜尋所帶來的顛覆力量,微軟恐怕是最好的歷史對照組。1998年9月16日,Google誕生後第12天,當時以Windows作業系統橫掃每台PC的氣勢,微軟以市值2610億美元,超越奇異電氣(GE),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甫成立的Google,只有兩位創辦人賴瑞.佩吉(Larry Page)、塞吉.布林(Sergey Brin)以及職稱為技術主管的克雷格.希爾維斯坦(Craig Silverstein)三名員工。
二十年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市值,多次突破8000億美元,並且在多數時間都領先微軟,兩者至今是同一個量級的巨型企業。微軟透過自我革命東山再起的故事有其偉大、令人尊敬之處,而Google從無到有、從渺小到改變世界,是光譜另一端的代表。
在Google成為搜尋霸主前,它甚至不是第一個問世的搜尋引擎。
時間回到1998年9月4日Google正式成立這天,網際網路還只是數百、數千萬個網站的鬆散組合,隨著網站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難找到每一個網站、快速獲得想要知道的資訊。
當Google在1997年註冊網域、正式上線時,正面臨與多個搜尋引擎的競爭。例如Yahoo Search、AltaVista、AskJeeves等,都是更早出現的對手。但面對全球網站數量爆炸式成長的情形,這些搜尋引擎的演算法(Algorithm),並沒有辦法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讓他們快速、方便地找到真正需要的資訊。
Google運用的PageRank演算法,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痛點。PageRank依據網站受歡迎的程度(更多人造訪、瀏覽)以及關聯性(被其他網站引用連結的次數),作為搜尋結果的排名。這個轉折造成網站之間的串連更緊密,彼此不再是海中孤島,能吸引更多人造訪、瀏覽的網站,也在使用Google搜尋時的排名更前,至於流量不佳(某種程度代表多數人不需要)的網站,因為被搜尋結果排在更後面,幾乎等於不存在,鮮少被人點擊讀取。
「Google真的只是找到一種新的排名頁面方式,透過關鍵字、互相串聯的反向連結(backlinking),它完全改變了世界,」未來學家尼可拉斯.貝明頓(Nikolas Badminton)指出。
搜尋之於Google,此時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PageRank促成Google崛起,並為Google開啟了搜尋的「飛輪效應」,直衝霸主寶座── 當越多人使用Google搜尋,搜尋結果越前面的網站或網頁,就吸引更多人點擊前往,因此更受PageRank演算法的重視,進而使Google的搜尋結果更符合多數人需求。第二,讓資訊權加速下放至一般庶民。使用Google搜尋不需程式語言或資料庫指令,只要能上網,任何人都能用簡單直覺的關鍵字,免費找到需要的資訊。
除了技術面突破,Google同時也在商業模式創新,讓搜尋成為持續挹注營收的主力業務。真正讓Google賺進裡子、持續壯大的,是以關鍵字搜尋為核心的數位廣告營收Google AdWords。在Internet發展初期,數位廣告還是尚未被開發的商機,Google則是最早意識到這件事、並成功建立商業模式的代表。
分別代表技術創新的PageRank、商業模式創新的AdWords,是Google建立搜尋霸主的兩大基石。在這基礎上,Google持續自行開發與購併,創造更多搜尋的應用與場景,同時不停優化用戶體驗,幾乎所有Google提供的重要產品或服務,都由此展開。
包含搜尋,Google總計有七個超過十億用戶使用的服務,持續創造出不同的搜尋需求。
搜尋、郵件、影音、瀏覽器、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生態圈……經過二十年不斷錘煉,Google搜尋業務的下一個應用藍海在人工智慧。在2017年Google的I/O大會上,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正式宣佈,發展策略將從行動優先(Mobile First),改為人工智慧優先(AI First),希望透過AI來提升用戶體驗。
將搜尋結合AI將是Google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任務,同時也是原生物種(AI 搜尋引擎)最有可能顛覆Google帝國的機會。Android Authority網站在〈成為人工智慧優先企業對Google的意義〉(What Being an AI First Company Means for Google)專文指出:「對消費者而言,Google的產品應該更聰明(Smart)、看來更智能(Intelligent),更重要的是要更有用(Useful)。」
過往,Google的各種搜尋應用建立在以「文字輸入」為核心的消費者行為,近年藉由軟硬體整合,建立數據來源(Data Pipeline)帶動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訓練模式大幅成長。不同語系的語音輸入(需要大量語音辨識、翻譯的數據),以及提供個人化搜尋頁面排名(需要大量使用者網路行為相關數據),正被應用在自駕車、語音助理等更多領域上,能否打造出下世代的AI搜尋引擎,將直接決定Google的未來。
Android Authority進一步指出:「從許多面向來看,Google未來的產品,將從消費性產品的角度出發,針對用戶搜尋關鍵字的輸入,透過數據應用來提供智能回覆(Intelligent Responses)。」
在AI發展上,Google也正在以類似2007年開放Android作業系統的方式,讓更多上下游的廠商使用Google平台,創造更完整、發展更快的產業生態系。2015年Google將自行開發、用於內部產品開發的機器學習平台TensorFlow,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對外公布;2016年發表專為TensorFlow設計、用於機器學習的AI加速器專用晶片:第一代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2017年則更近一步推出針對手機應用的TensorFlow Lite版本,以及將第二代TPU部署在Google雲端平台。
TensorFlow對Google有兩個重要的戰略意義。第一,是打造AI應用的生態系,第二,則是透過開放外界使用TensorFlow,為Google建立更廣泛的數據來源,讓Google在人工智慧的發展更快速。
身為過去20年來網路產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Google除了在科技、商業模式的廣泛影響力外,在公司治理以及長期發展的穩定性上,也同樣引發關注。
Google分別在2004年IPO,以及2014年進行股票分割時,採取了「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在2014年那次,引起的爭議最多。Google將已上市的股票,分割出C股(股票代碼GOOG)以及原來的A股(股票代碼GOOGL),持有A股的投資人,每股有一票投票權,持有C股則沒有投票權。
這次股票分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鞏固兩位創辦人的經營、決策權。布林、佩吉和當時擔任執行長的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是唯一擁有B股的人──B股不在外流通交易,且每股擁有十票投票權。由於史密特擁有的B股數量遠低於兩位創辦人,讓兩位創辦人以大約15%的持股,就獲得55.7%的投票權。
在尚未分割出C股之前,Google會以A股作為員工選擇權或企業購併的工具,隨著時間越久、公司規模越大越複雜,有可能威脅兩位創辦人的投票權。這次股票分割之後,不論是員工選擇權或企業購併,Google都可用C股支付,卻不會稀釋兩位創辦人的投票權,在拍板重要策略時,還是他們說了算。
Google這樣的設計,顛覆了資本市場「同股同權」的基本邏輯。對一般投資人(或稱散戶)來說,買股票是為了賺取投資獲利,實質上並無法對企業產生太大的影響力,但對專業、大型的法人機構,買進一家企業的股票,除了投資獲利外,更希望在股票買到一定比例後,得以進入董事會,更積極地影響企業未來發展,但在董事會上,對於未來發展的短、中、長期目標,來自投資方的董事代表,未必會與創辦人或經營團隊一致,進而可能衍伸出各種經營干擾與風險。
Google近年股價持續上漲,同股不同權的設計,對只想賺錢的「快樂投資人」來說,到目前為止的爭議不大,但就中、長期來說,可從兩個角度觀察。
第一,Google必須持續建立對外透明、可信任的企業形象,讓股東們相信,「在變化快速的網路產業中,兩位創辦人有能力與道德,能夠英明地帶領企業持續成長,為沒有投票權、無法發聲的股東創造更好利益」;第二,在更長遠的未來,當兩位創辦人準備交棒,誰是B股的接班人?接班人是否能讓股東繼續信服這樣的結構?甚至A、B、C三種股票將會如何調整?這些絕對是影響Google下一個二十年的關鍵因素,不過,屆時創辦人也該退休了。
離不開各種Google服務的我們,對這家企業20年來的品牌形象與發展過程,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感。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探索Google每一次重大策略佈局背後的脈絡,進而思考自己的未來。
概括來說,過去20年,Google規劃了兩次為期十年的轉型大戰略,持續捍衛搜尋霸主的地位。第一次是2007年的行動優先,讓Google的影響力從個人電腦擴展至手機;第二次則是2017年開始的人工智慧優先,企圖更全面地滲入由物聯網、大數據、AI建構的未來世界。
過去十年,我們剛經歷網際網路「從個人電腦到行動裝置」的典範轉移,Google身為典範轉移擁抱者、創造者,在未來十年,願意押重注賭上未來的人工智慧,勢必是各種創意、創新、創業最猛烈爆發的重要領域。Google大神認為,我們已進入AI時代了,你決定加入還是等著被顛覆呢?若不知如何下手,先上網Googl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