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未來的風格

我們以所處時代的工具追悼亡者。而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有些悼者的選項更是令人意想不到。

撰 文:格倫.麥當納

作為一種哀悼習俗,不論是紀念鑽石還是智慧骨灰罈,都只是新瓶舊酒,與過往文化傳統無異。

從古到今,我們想出各種別出心裁的方式來悼念亡者: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哥德式陵墓、印度的泰姬瑪哈陵。有的儀式對部分追悼者別具意義,對其他人而言卻是毛骨悚然。在 19 世紀的歐洲和美國,有所謂的「往生攝影」,以恍如活著的姿態,為死者拍攝人像照片;在藏傳佛教中則有天葬,這種送行儀式又稱為鳥葬(意即對鳥的施予),將死者的遺體餵食禿鷲。

追思亡者的觀念受文化、傳統、地理環境、宗教等多種因素形塑而成。在每一個時代,當時的科技決定了我們悼亡選項的可行範圍。

死亡和科技長久以來頻繁交會。21 世紀早期,兩者的交集更是變得相當有趣。我以書寫科學和科技為生,因此經常徘徊在這些交點,觀察各種創新:社交媒體上的追思、各式各樣的環保綠色殯葬,甚至是互動式墓碑。

塵土歸塵土其他選項

搖滾萬歲!英國一間公司將您摯愛之人的骨灰壓製成訂製的黑膠唱片,更免費贈送雙關語,就是這間公司的名稱:「終歸黑膠」(And Vinyly)。

海底世界:海洋愛好者或許希望將身後事的規畫,交給佛羅里達州的一間公司,這間公司將骨灰與人造珊瑚和海洋棲地結合。

太空漫遊:位於休斯頓的一家公司與商業航太公司合作,將骨灰送上繞行地球的軌道、月球,甚至深太空。值得一提的是,沒錯,價格也是天文數字。


為現代往生者而設的眾多高科技葬儀中,有一種特別出眾,因為實在太過標奇立異。多虧工業工程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現在藉由人工方式就能模擬龐大的地質壓力,用來塑造我們在這星球上命運的最終樣貌:將死後的肉身化為鑽石,而且是真真正正的鑽石。

全球多間公司現在都有提供服務,讓有這個想法和經濟能力的家庭,能夠以可能是最恆久的方式來紀念摯愛。其中一家公司是瑞士的Algordanza。

工程師使用高科技重工業機器,將骨灰中的碳轉化為鑽石,無論是物理特性還是化學成分都和天然鑽石一模一樣。原本需要經過數十億年的地質作用,現在只要數週就可以完成。

製造過程如下:遺體火化後,喪親家屬將 500公克的骨灰寄到 Algordanza 位於瑞士的實驗室。接著科學家著手處理骨灰,從中萃取純碳元素,並移除其他雜質(剩餘的骨灰將寄回給客戶)。然後 Algordanza 再使用和大自然一樣的工具:熱力和壓力,來合成鑽石。

在下一個步驟中,提取出的碳灰將會轉化成石墨。石墨是碳的同素異形體,性質很穩定,是由碳原子組成的緊密平面結構。接下來,石墨就會經由 Algordanza 的高溫高壓(HPHT)機,長時間處理焙製。機器中的溫度最高會上升至大約攝氏 1300 度。

還有就是壓力。HPHT 機的立方體壓力系統對石墨施以 6 萬巴的壓力,逐漸改變石墨的分子結構,將碳轉化為純鑽石。

明確來說,這些鑽石並不只是和天然鑽石相似,從原子層級來看也完全相同。你可以將合成鑽石保留在剛完成的粗糙狀態,或是交由Algordanza的專家切割打磨。

整個處理流程,從收到骨灰到最終將鑽石寄到客戶手上,通常需時五到八個月。公司每年處理約 1000 顆紀念鑽石,業務代表遍布 34 個國家。

Algordanza美國業務代表克莉絲汀娜.馬托亞表示,可供選擇的方案價格從大約 3000 美元起跳。詢問價格或許不太禮貌,但我們都很好奇,對吧?「Algordanza 至今製造的最大紀念鑽石,是以明亮式切割的 1.76 克拉鑽石,」馬托亞說:「價格是 3 萬 8000 美元。」

紀念鑽石的科學原理固然令人著迷,將數十億年縮短至數星期!但對於我們這些在身後事上精打細算的人而言,價格實在是高不可攀。死亡已經無可避免,而且一點也不愉快,難道還得這麼花錢嗎?

還好有另一間公司樂意踏足這塊獨特的小市場。總部位在巴塞隆納的西班牙新創公司 Bios Urn,提供了更加負擔得起的高科技悼念選項。

Bios 系統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和一種互動式骨灰罈,讓哀痛的家屬將逝去摯愛變成家中的室內樹木。裝有骨灰的容器將會放在一個已栽植幼苗的大花盆中。隨著幼苗逐漸成長,根部將伸入骨灰中,名為 Bios Incube 的花盆則會自動灌溉和照料這棵紀念樹。家屬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接收到的資訊,將幼苗養育成大樹。

該公司提供兩個選項。一種包含可生物降解的骨灰罈和花盆,要價 145 美元,較貴的方案則包含感應器和應用程式,大約 700 美元。這我倒是付得起,而且想到孩子在我變成橡樹後,還得繼續照顧我到老,感覺還不賴。

坎迪.K.肯恩是全世界研究近代哀悼習俗的頂尖學者之一,在美國德州的貝勒大學教授比較宗教學,也是《虛擬來生:在21 世紀悼念亡者》(暫譯,原文書名:Virtual Afterlives: Grieving the Dea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作者。她表示,作為一種哀悼習俗,不論是紀念鑽石還是智慧骨灰罈,都只是新瓶舊酒,與過往文化傳統無異,兩者都和持續維繫連結的心理學概念有關。

將離世親人以某種形式留在生命中,比起例如將父親埋在地下而造成分離,要來得更為健康。肯恩表示:「這讓生者可以緬懷追思,卻無需被迫『向前看』或忘卻死者。」

肯恩建議,如果對這方面的奇風異俗有興趣,不妨了解一下維多利亞時代充滿奇異美感的悼亡首飾。「喪親者會取亡者的一束頭髮,製成可穿戴且具功能性的首飾。」

肯恩認為這類首飾和現在的紀念鑽石或互動式骨灰罈,或是以前的往生攝影,都具有相同功能,都是借助我們所處時代的科技來面對臨終和死亡。古羅馬人如此,波斯人如此,馬雅人也是如此,只不過我們現在用的是微晶片和龐大的機器而已。科技迭代,但人類的基本經驗依舊。

由於我還有些時間(希望如此),我打算在下決定前先緩一緩,留待仔細了解所有 21 世紀的殯葬選項再說。目前我傾向選擇骨灰罈樹,不僅感覺比較歡樂,而且我也一直很羨慕植物的靜態生活方式。

畢竟,化身鑽石感覺壓力也太大了。

圖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 No.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