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一生中,幾乎每晚都會經歷一場驚人的蛻變

我們的腦深深地改變其行為和作用,讓意識模糊下來。有那麼一會兒,我們變得幾乎完全癱瘓。然而,我們的眼睛就算眼皮閉著,仍在週期性轉動,好像在看東西;我們中耳裡的微小肌肉,儘管在寂靜的環境中也仍在運動,好像在聽東西。我們有時候相信自己能飛。我們接近死亡的邊界。我們正在睡覺。

我們學習到與睡眠有關的一切,都強調睡眠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們睡眠與清醒的交替模式,是人類生活在這個旋轉行星上演化出的主要生物特徵。2017年諾貝爾醫學頒給了三位科學家,他們在1980和1990年代的研究發現,我們細胞裡有可以讓我們與太陽同步的分子時鐘。最近的研究顯示,當這種晝夜節律被打亂,我們罹患糖尿病、心臟病及失智病的風險就隨之增加。

然而,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太陽週期之間的失衡已太過普遍。哈佛醫學院睡眠與認知中心主任羅伯特.史迪葛德說:「我們似乎活在一個全球規模的實驗中,目的是看睡眠不足有怎樣的負面結果。」以臺灣人來講,平日的睡眠時間平均不到七小時,更有十分之一人口受慢性失眠所苦。在我們這個燈火通明的不夜社會,我們經常把睡眠視為敵人,認為這種狀態會剝奪我們的生產力和玩樂時間。為我們帶來燈泡的湯瑪士.愛迪生說過:「睡眠是很荒謬的事,是一種壞習慣。」他相信我們終究可以完全不用睡眠。

一整夜好眠現在和手寫書信一樣,既罕見又過時。我們似乎都在抄捷徑,碰上失眠就用安眠藥來克服,哈欠不斷就猛灌咖啡來解決,將我們本應每晚踏上的曲折旅程拋諸腦後。若一夜好眠,我們會往復經歷睡眠的數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特質和目的,如此循環四到五次,經過蜿蜒又夢幻的旅程下沉至一個不同的世界。

第一至第二階段

最初的變化發生得很快,如果我們的晝夜節律和日夜循環相結合,腦部基底的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傳達夜晚來臨的信號,且其他各種系統也一起配合,那麼我們的神經元很快就會同步運作。

總數約 860 億個的神經元,是構成腦內網路的細胞,透過電流和化學訊號相互溝通。我們完全清醒時,神經元擠在一起互相碰撞,好像細胞間有一場閃電風暴。但當神經元均勻且規律地放電時,腦波圖會顯示出整齊的波浪線,這表示腦已轉向內在世界,離開清醒生活的混亂。同時,我們的感官接受器受到抑制,我們很快就進入睡眠。

科學家稱這過程為第一階段,即淺眠期。此階段可能持續五分鐘,接著一連串電流從階段可能持續五分鐘,接著一連串電流從腦的深處往上傳,直達大腦皮質,那是主管語言和意識、覆蓋在腦部外層的灰色皺褶物質。這些持續半秒的脈衝電流稱為紡錘波,意味著我們已進入第二階段睡眠。

長久以來,我們以為腦在睡眠時較不活躍,但事實並非如此,腦的活躍方式只是不一樣而已。據推論,紡錘波刺激大腦皮質,使其保存最近獲得的資訊,或許也把這些資訊與長期記憶裡的既有知識連結在一起。在睡眠實驗室裡,當受測者接受到特定的新任務時,當晚的的紡錘波頻率都會增加。似乎紡錘波愈多,隔天的任務表現就愈好。

醒著時的腦最能收集外在刺激,而睡著時的腦則最能強化收集到的訊息。也就是說,我們的腦在晚上從記錄模式轉換到編輯模式,這樣的變化可以在分子層次測量出來。我們睡著時的腦可不只會死板地做思緒歸檔工作,還會主動選擇哪些記憶要保存,而哪些記憶要丟棄。

腦子的選擇不見得總是明智。睡眠能大幅強化我們的記憶,這不只發生在占據我們約一半睡眠時間的第二階段,而是貫穿了整晚的循環睡眠旅程。因此有些事情最好避免,比如不要讓心力交瘁的士兵從慘烈的任務返回後馬上睡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科學家吉娜.波指出,為了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些士兵應該保持清醒六到八小時。她和其他人的研究顯示,在重大事件發生後馬上入睡,沒有先讓悲慘經歷在心智上獲得部分排解,那這段經歷就比較可能轉化成長期記憶。

在晚上第一個 90 分鐘的睡眠循環裡,第二階段睡眠可持續達 50 分鐘。(在接下來的循環中通常占較小的比例。)有一段時間裡,睡眠紡錘波每隔幾秒就會來一下,不過當紡錘波的頻率減少,我們的心跳就會變慢,身體的核心溫度也下降,開始深深地潛入第三和第四階段睡眠,也就是深層睡眠的部分。

第三和第四階段

每一種動物都至少會展現出某種原始的睡眠形式。玻利維亞樹懶一天中有大約十小時在打盹,更有報告指出避光鼠耳蝠可以睡覺長達 20 小時。長頸鹿睡不到五小時;海豚一次只讓一個半腦睡覺,也就是當半個腦睡覺時,另外半個腦就醒著,這樣才能持續游動;軍艦鳥能邊滑翔邊打盹,其他鳥類或許也行。

睡眠是一種被定義為反應力減少和行動力下降的行為,而且能輕易被打斷(不像冬眠或昏迷)。沒有腦的生物也有睡眠現象:水母睡覺時,身體上下漂游的動作明顯變慢,浮游生物和酵母菌等單細胞生物,表現出明顯的活動與休息循環。這意味著睡眠是非常古老的行為,且睡眠最原初而普遍的功能不是在組織記憶或提升學習能力,而是為了保存生命。自然法則明白地顯示,任何一種生物,都無法整天維持最大能量的運作。

「維持清醒很耗精力,」哈佛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湯瑪士.史甘莫說:「你必須到外面贏過其他生物,才能生存下去。結果是你需要休息時間協助細胞的復原。」對人類來說,這主要發生第三和第四階段的深層睡眠,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一種腦部活動的比例,這種腦部活動在腦波儀上測量到的形式是大型而上下起伏的三角波。在第三階段,三角波出現的時間不到一半,到了第四階段卻超過一半。我們大多的生長激素是細胞在深層睡眠時所製造,我們一生都需要這些激素來維護骨頭和肌肉。

另外還有證據顯示,對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體溫及血壓來說,睡眠不可或缺。沒有足夠的睡眠,我們就無法好好調節情緒或很快從受傷狀態復原。波士頓市布里罕婦女醫院的史蒂芬.拉克利表示,動物在餓死前會先死於睡眠不足。

良好的睡眠也可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由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的麥肯.尼得嘉德所做的小鼠研究顯示,我們醒著時,神經元緊密地靠在一起,但睡著時部分腦細胞縮小 60% ,使神經元間的空隙變大。這種細胞間隙是細胞代謝廢物的丟棄場,這些廢棄物主要是一種稱為β-澱粉樣蛋白的物質,它會阻礙神經元間的溝通,和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聯。只有在睡覺時,脊髓液才能像清潔液一樣沖刷這些變寬的腦內通道,把β-澱粉樣蛋白洗掉。

在進行這種清潔整理和修復工作時,我們的肌肉完全放鬆。心智活動處於最低程度:第四階段的波型類似昏迷病人產生的模式。我們通常不會在第四階段做夢,甚至有可能感覺不到痛。

「我們談的是程度相當強烈的腦去活性化,」賓州大學行為睡眠醫
療計畫主持人麥可.波利斯說: 「第四階段睡眠離昏迷或腦死並不遠,雖然
有復原與更新的功能,但你不會想要在這階段停留太久。」
我們最多只能在第四階段停留約 30 分鐘,接著腦就從這個狀態退出。我們往往平順地經歷第三、第二和第一階段,然後清醒。

即使是健康的睡眠者晚上也會醒來好幾次,只不過他們大多沒注意到。然而此時腦部並不會重複已經歷過的階段,而是為轉往完全不同的領域重新設定,隨著這趟旅程進入真正怪誕的境地。

圖文摘自:國家地理雜誌 No.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