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半島末端與新加坡之間,就是柔佛州的新山,那裡是新加坡人的高爾夫後花園,也是其他亞洲球友的熱門地點。
整個柔佛州現有30座球場,大約有三分之一在新山地區,佔地利之便可以接到新加坡的生意。其中,最早有1920年就建立的球場,Palm Resort還曾是亞巡賽的教學中心,Poresia是由丕戴所設計,The Legends由尼克勞斯、帕瑪跟普萊耶共同設計,還有2010年辦過亞巡柔佛公開賽的Horizon Hills。
新山這邊有新球場出現?是的,還是掛上鼎鼎大名Ernie Els的名字,叫做Els Club。這個有45洞規模的俱樂部位在迪沙魯海岸,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個Els俱樂部,第一個是在蘭卡威島上,也是渡假村的球場,跟迪沙魯剛好是西北與東南的對角線。或許,大家對於迪沙魯感到陌生,這是在馬來半島東岸底角邊的地區,基本上出了新山地區,但是距離不遠,是有名的海岸度假區,只是冬天有兩個月風大且會下雨,因而開發腳步有點慢。不過,現在等到Els前來掛名,也算是等到最佳時機。海岸邊的住宿旅館與購物廣場,開發的程度超過之前馬來西亞度假村的任何規模。
顧名思義,大家對於海洋球場的想像就是,許多的球洞在海岸邊令人期待,聽我這樣說,大家可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了,況且這邊是平坦的沙岸,也沒有大岩石,不容易有高度落差的美感。
海洋球場一共有27洞,分為湖景九洞、海岸九洞與山脊九。湖景與山脊那九洞,大概就跟海岸球場會看到的一樣,草皮全數更新,球道沙坑也都做出高低線條,來烘托出球道的走向,果嶺大概都是高起的地形,周圍就嵌入許多深沙坑,將可以想像的現代化球場因素都放進來。當然啦,掛上Els的名字,盡管地勢再平,距離也都是很足夠,像是一般想打的藍梯,這邊是對應在銀梯,大約在6900碼,所謂的白梯是這裡的銅梯,又只有6300碼左右,職業梯叫做黑梯約7300碼,女梯稱為玉梯,大約5500碼。
一般有海岸球洞的球場,大概都會在中後段才出現,在這個球場是第二洞就登場。一個553碼的左轉五桿洞,左邊就是一個跟著球道轉的廢棄型大沙坑,一路陪著你到果嶺前,果嶺後方就是以海為背景。這一洞令我似曾相識,在巴里島的海神廟球場,在過海三桿洞前的五桿洞就是這樣,都算是一半靠海洞,或是下個洞的序曲。
在接下來的三桿洞,海洋是在左邊,跟上一洞的果嶺都是在沙灘區域,旁邊有許多原生的灌木叢,兩個果嶺之間夾著一個長條的半月形梯台,左前方再一個大沙坑延伸到果嶺邊緣。所以,150碼的距離,大概都要全數的飛行,才能順利打上果嶺並停下來。打完這個洞離開前,請回頭再看一下,這個洞的回眸比正視還要好看,不拍照就可惜了!
山谷球場給你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沙坑很多,一共有179個,平均一個洞接近10個左右,最多的是第18洞485碼的短五桿洞,一共有16個;更糟糕的是,這個由Vijay所設計的球場,在高起的果嶺周圍還會有陷阱沙坑,像是第17洞166碼的果嶺後方,還埋伏了兩個深沙坑。第五洞535碼的五桿洞,高起果嶺的後方粗草區還有四個沙坑,通常我們都認為這四個是裝飾沙坑,讓人家遠遠地就知道高起的果嶺在哪裡,不然常常在前後沙坑包夾後,會懷疑果嶺存在嗎?但是,那四個後方沙坑,常常就接到上果嶺不停下的球,直接往裡鑽。接下來的情節可以想像,炒米粉的開始,心情跟桿數都爆了!
Vijay在建場期間幾次前來視察,常常還要把球道拉長或是改得更難一點;其實,Vijay跟柔佛的淵源起始於80年代,當時他還未出名,就是待在柔佛鄉村俱樂部練球,再慢慢地從亞巡賽起家,而後美巡至世界舞台。回來柔佛建一個世界級的比賽場地,算是回饋給柔佛的最佳禮物。
我們在場方人員導引下,從第四洞出發,先跳過第一洞。不然看著第一洞左邊都是水一直到果嶺,沒有熱身是很容易掉水的;經過第二洞又看到是過水的三桿洞,真的是逼人太甚;再開過第三洞,變成右邊有大水池,根本是不饒人的設計!所幸到了第四洞,水都不見了,一眼望去就是一堆的沙坑,框出球道、也圍起果嶺,數一數這個403碼的球道,有13個沙坑;第七洞是可以一桿上的下坡短四桿洞,285碼的球道從的落球區到離果嶺100碼內,就有10個沙坑。出了這一區的四個洞,第八與第九洞又回到右邊有水池的佈陣,第九洞的四桿還長達469碼,Vijay真的是對自己與對球友都嚴格。
這場山谷球場的擊球,讓我對昨天海岸球場的印象完全拉回來,這才是世界級的球場,值得跑那麼遠來挑戰。在啟程回到新山之前,我們不忘去光顧那個下場前所看的美式餐廳,牛肉漢堡與牛排,真的是大滿足,也慰藉了在球場上的一些挫折。這是近期我所打過還想再挑戰的球場,Vijay真的為柔佛帶來最亮眼的一顆鑽石。
整個Pulai Springs渡假村的感覺還是不錯,以往的木造會館建築物依然有型。
住這裡打這裡最方便的就是,球場就在旁邊,完全沒有交通時間。這邊標準的18洞球場稱作Pulai球場,由小羅勃川瓊斯所設計,可見渡假村當年投下重金建造,另一個9洞球場叫Melana。如果你還是需要桿弟,要先跟球場說,預訂外面的打工桿弟,費用50馬幣。我的經驗是,可以不要叫外面的桿弟,沒有時間觀念且不一定了解球場,英文也不一定通,幫忙不多。
站上球場的第一洞,就會發現大板草已經入侵嚴重,只剩果嶺是最後處女地,加上周邊樹木茂盛且融入,感覺像是很自然、卻又後天照顧不周的一個球場。可能也因為是20年前的標準,或者就是度假村球場的設定,球場總長度並不長,藍梯只在6400碼左右,黑梯也剛過6800碼而已,相當於我們昨天打Vijay場地的銀梯。
大師設計的感覺在第二洞才展現出來,一個190碼的三桿洞,果嶺被幾個沙坑包圍,跟昨天新式球場的差別只是,果嶺沒墊那麼高,周圍的沙坑也就沒挖那麼深,像是清秀版的現代球場。至於第三洞421碼的四洞,我認為是最難的一洞,開球必須過山谷且帶一點右轉,偏右太多會到第七洞去;第二桿是下坡,但是果嶺被沙坑與草坑包圍,如果打過頭,你會意外發現果嶺怎麼那麼長,原來是跟第六洞果嶺相連,這果嶺到目前為止,還是依照原來的設計維護得很好。這種前、後雙果嶺的設計,的確是當年的主流設計之一。
如果說前九洞打起來像是在樹林裡鑽,那麼後九就會感覺豁然開朗,大板草的入侵也沒那麼嚴重,打起來輕鬆很多。後九最難打的是422碼的第12洞,球道有點右轉,果嶺右邊被一個大水池包覆,入口很窄且被左邊沙坑掐住,面對第二桿要打200碼的右轉球,根本是不留路給人走;反而,先放安全球還不會大爆桿。
順著右邊水池走到下洞梯台,才發現是計分卡上的招牌洞,一個完全要過水的半島果嶺,在通往果嶺的路上還做了兩個圓形梯台伸入水中,讓這個三桿洞看起來誤以為有三個果嶺。160碼的距離並不難打,只要安全一點往左半邊打,應該就可以安然到達彼岸了,千萬別鐵齒朝旗竿直攻過去。
Pulai球場是個必須摸熟才能打好的球場,設計的難度相當到位,只可惜大板草實在太多,影響擊球的品質與打球情緒。新山高球之旅的主要目標是Els Club的45洞。如果你還沒去過新山打球,嶄新的Els Clubs真的值得走一趟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