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max影廳數量銳減以及票房收入大不如前,好萊塢業界人士指出,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電影格式如今面臨衰退,其實「成也好萊塢,敗也好萊塢」。
幾年之前,3D電影被好萊塢視為救世主。2010年,3D電影佔了北美票房總收入(106億美元)的21%,也就是22億美元。這一年,好萊塢推出的3D賣座電影包括《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不過,最重要的是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所執導劃時代的《阿凡達》Avatar所掀起的觀影熱潮,《阿凡達》於2009年12月底上映,票房收入絕大部分記入2010年。
但是以去年2016年來說,3D電影票房收入約為16億美元,比2015年減少了8%。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北美整體票房總收入約為114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然而其中3D電影的票房只佔了14%。
去年最賣座的3D電影是強法夫洛(Jon Favreau)執導的《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這部電影上映首週的收入有43%來自3D影廳的貢獻。雖然比起當年《阿凡達》Avatar的70%相形遜色,但是還是比現在一般頂多佔30%-35%的作品高出許多。
然而幾個星期前,Imax在法人說明會上指出,觀眾們「明顯偏愛」傳統2D電影,並宣布他們將縮減美國本土市場發行的3D電影數量,這個做法仍然讓許多業界人士感到驚訝。
Imax娛樂的執行長葛瑞格佛斯特(Greg Foster)表示,Imax並沒有要放棄3D市場,而是對於3D格式的運用,採取一種更具有策略性的方法。他解釋說:「3D不再是預設的格式。」Imax一年大約發行35部電影,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他建議其中約有5到10部採用3D發行。
「我們聽取了許多相關製片人的意見,」他補充說:「如果導演們還是希望影片採用3D發行,那麼Imax仍然會繼續給予支持。」
不過,3D電影在北美以外地區仍然很受歡迎,所有數位影廳約有56%是3D影廳,而美加地區只有39%。comScore公司資深媒體分析師Paul Dergarabedian表示,3D電影在北美退潮,大部分是好萊塢自己一手造成的。他提到,2010年3D
電影氣勢最強的時候,「業界對於3D電影能讓市場彷彿吃了大力丸都感到非常興奮,然後為了趁機撈錢,一堆原本並非預設以3D攝製的,或是硬要轉製成3D的電影都出籠,我想觀眾們也察覺出其中的差異了。很多3D電影的品質都沒有達到該有的水準。不只是製作品質,還有高昂的票價,也讓觀眾觀賞的意願大打折扣。」
「我們認為3D電影應該採用原生的3D技術攝製,或者按部就班小心正確地轉製而成,就像我們拍攝《鐵達尼號》Titanic以及《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那樣,」與詹姆斯柯麥隆共同獲得奧斯卡獎的製片人強蘭道(Jon Landau)說道:「從敘事觀點來看,當銀幕平面消失之後,你就已經與你的觀眾建立了強而有力的聯結。這是最讓我們感到興奮的。」
他指出,由柯麥隆與蘭道製作,羅勃羅里葛茲(Robert Rodriguez)以原生3D拍攝的《銃夢》Alita: BattleAngel,將於明年暑假在Imax 3D戲院上映。當然,未來四部即將上映的《阿凡達》續集,也將會採用3D攝製與放映。
當初原本就規劃好採用3D格式重拍真人版《與森林共舞》的強法夫洛,還計畫採用相同的模式重拍真人版的《獅子王》Lion King。他的看法與蘭道英雄所見略同,「技術只有在與故事相輔相成時,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攝製《與森林共舞》時,我們採用3D格式以及Atmos音效,觀眾不但有如身歷其境,影片的CG畫面看起來栩栩如生。這是我們一開始就預先計畫好,然後用3D攝影機捕捉影像。觀眾來到戲院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種獨特的觀影經驗是在家裡無法享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