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倫多影展最重要焦點議題,毫無疑問是種族電影的數量爆多。
「今年有大量關於種族議題的電影,我覺得這對了很多人的胃口,」影展藝術總監柯麥隆貝利(Cameron Bailey)說道。「我們也要散播這類作品。希望更多人對此關注。」
觀眾首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兩部講述白人/黑人關係的電影,Nate Parker執導的《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以及傑夫尼可斯(Jeff Nichols)執導的1950年代種族通婚電影《正在愛》Loving。不過這兩部電影不算首映,前者在日舞,後者在坎城都已經進行了世界首映。
影展真正的開幕大片是安東尼法奎(Antoine Fuqua)執導的《絕地7騎士》The Magnificent Seven,這是對約翰史達區(John Sturges)執導的、1960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的翻拍。影片的重要成員都是有色人種。導演法奎,主演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李秉憲、Manual Garcia-Rulfo都是有色人種。
接著就是一系列有色人種主題電影的輪番轟炸:關於美國太空總署三名非洲裔女性科學家的傳記片《Hidden Figures》、青年歐巴馬傳記片《Barry》、關於烏干達裔國際西洋棋 大師的傳記片《西洋棋後》Queen of Katwe、描寫非洲裔美國籍同性戀青年的成長電影《Moonlight》、關於著名美國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傳記片《I Am Not Your Negro》、關於著名小號手Lee Morgan的紀錄片《I Called Him Morgan》。
這些電影看起來都像是對去年冬天奧斯卡種族議題大討論的回應,但其實早在很多年前這些計畫就已經付諸實施。
「比較搞笑的是,這些電影的上映會讓每個人都會覺得,『好萊塢開始有所行動啦,』」《Hidden Figures》的導演西奧多梅爾菲(Theodore Melfi)說道。「但其實
好萊塢根本就沒有反應,這些電影已經籌備了很多年。只不過,我們現在很願意聽到此類資訊。」
由於記者、藝術家、經紀人、奧斯卡顧問都在多倫多雲集,所以多倫多確實已經 成為年度頒獎季的起點。《Hidden Figures》、《Moonlight》、《正在愛》這些電影都充滿了機會。另外,丹佐華盛頓執導的改編自獲得普利茲獎的電影《Fences》也被認為會成為黑馬,雖然影片沒有在多倫多亮相。
當然,與奧斯卡有關的不可能只有種族議題,多倫多影展還提供了很多其他類型電影的可能性。這包括了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的《神鬼駭客:史諾登》Snowden、魯妮瑪拉(Rooney Mara)主演的性侵犯電影《Una》。影展還會放映一些社會意識並不強烈的電影,像是胡恩安東尼奧巴亞納(Juan Antonio Bayona)的催淚電影《怪物來敲門》A Monster Calls、湯姆福特(Tom Ford)的黑色驚悚片《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的科幻片《你的故事》Arrival。
今年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種族主題的電影很多,而且這十九部有關的電影中居然有七部是由女性執導的。
「當要做結論的時候,我們不想說,『現在輪到女人了,現在輪到有色人種了,』」Bailey說道。「我希望這些討論能夠同時發生。」
今年放映的電影中,被討論的最多的可能是《Barry》。這部由記者出身的Vikram Gandhi自編自導的電影,講的是青年歐巴馬1981年代由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轉到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後的情形,影片著力表現了那個時代在校園中白人享受特權的境遇。影片故事有很多是想像的成分,這包括了派對偶遇到白人女友等等。新人Devon Terrell貢獻了非常優秀的演出。Gandhi自己說,影片主要表現的並非如實展現歐巴馬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生活,而是探索在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這其實講的是關於意識誕生的故事,這是具有普世價值的,」Gandhi說道。「如果人們想去瞭解美國種族問題的複雜性,最好的選擇是從歐巴馬開始。」
「首先要做的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然後才能有所改變,」知名經紀公司United Talent Agency的經紀人Rena Ronson說道。「你必須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看看那些特殊的角色。像是《Hidden Figures》這樣的電影就提供了這樣一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