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全球創業精神指標」中名列亞洲第 1 位,但歇業率卻高居不下的台灣,新創公司如何生存下去?靈活的政策環境、縝密的財務規劃、充裕的資金、優秀的團隊與精實的管理、具有市場性的創意等,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得小心別被資本市場掐住脖子,畢竟「募資成功不代表創業成功」是創業募資人之間才可以說的秘密。
根據美國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機構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GEDI) 公布 2015 年的「全球創業精神指標」中,台灣雖名列全球第 8位,但卻是亞洲第 1 位,領先亞洲其他國家如韓國、日本。
但在一片政府、學校、年輕人都瘋創業的聲浪下,台灣新創卻也擁有極高的歇業率,新創企業常撐不到 5 年就宣布陣亡,導致台灣企業和人口一樣逐漸老化。
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新創活不下去?許多創業家、投資者、學者以及企業都欲探究並引以為戒,而從國外統計創業公司相關數據的調研機構 CB Insights 針對 101 個失敗的新創公司進行自我評估的分析報告中,或許可見端倪。
CB Insights 統計並歸納出導致新創公司失敗的原因,結果顯示,創業失敗最常見的前 3 個原因是︰ 1. 缺乏市場需求 (42% );2. 現金用盡 (29% );3. 錯誤的團隊組合 (23% )。
在市場需求面向,該調查結果指出,許多創業者有很強大的技術、數據資料庫以及擁有享譽業界的專家、顧問等,但卻忽略是否有其技術或商業模式來順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因此失去市場性;資金方面,畢竟金錢與時間是有限的,創業者必須明智地做合理的分配,有部分新創公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無法獲得新融資,嘗試許多方法來努力,但最後迫於現實考量,一切想法終究歸零,難以付諸實現;至於謹慎找到合適的共同創辦人以及正確的團隊,才能相互協調,為經營與技術層面做出明智的決策。
針對高達 29%資金困難導致的失敗,flyingV 募資平台創辦人林弘全指出,實際的
數據會說話,透過他觀察到,可發現近 10年來,台灣創投投資在早期的比例也的確急速萎縮,不僅投資總案件逐年下降,早期投資金額也直接腰斬,從 2002 年的 31.91%跌到 2011 年只剩 13.25%。「對於正處於萌芽期創業家而言,如果市場無法給予適時適當的支持,長期下來台灣會落入『創業風氣下降,投資人沒好案源』的惡性循環。」
因此,除了創業園區、國際鏈結、新創補助等政策之外,林弘全表示更應促進政府「做到民間做不到的事」,針對小型及微型企業加速調整法制環境。
新創公司的資金困難,除了政策環境,還包括很少人願意談論募資的過程,因為募資計畫通常是一個漫長且痛苦的任務,新創團隊可能背負著龐大的資金壓力,如:員工等著領薪水、每個月固定的開銷不能斷、產品研發、行銷的經費哪裡來?但大多數的新創團隊寧願將多餘的時間花費在研究產品和業務,也不願意規劃募資前的策略。
究竟新創公司在初期該怎麼募資?阿碼科技執行長黃耀文表示重點是:「這次如
何募,關鍵是下次如何募。」故新創公司在募資前必須進行縝密的財務規劃,包括︰
1. 要達成什麼里程碑 (milestone) ?(下次募資時可用來展現的成績);
2. 要做些什麼來達成這些目標?(資金的用途);
3. 需要多少資金來做這些事情?(這次募資的金額);
4. 有了資金後,要花多少時間來做這些事情?(下次募資開始的時間點);
5. 達成里程碑後,下次募資需要花多少時間跟資金?(下次募資成功的時間點)。
而這 5 大重點規劃不只是拿來募資簡報用,也應該是新創公司真實的財務規劃。
接觸創投資經驗豐富的 WritePath Group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金超群,也特別針對創投如何選擇投資標的眉角,分享了他的經驗與觀察:「首先,『人』是最重要的,創投最在乎的是創業者是否值得信賴,團隊戰力是否強勁,人的重要性排第一,獲利能力及獲利模式則在其後。」他也透露,創投圈彼此都會打聽,在創投圈最快找到案源的方式是透過創業者之間的介紹,因此,創業者的為人處事與口碑很重要。
「由此可發現,從經營新創的第一天開始,就該覺悟募資絕對不是一場一次性的比賽,而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投資人關係與市場信心是需要長期經營的,而信用一旦受損,則需要很長時間來修復。」黃耀文強調。
在募資的過程中,黃耀文也提醒,新創團隊要花時間對投資人做功課,跟被投資的團隊打聽,該創投與團隊之間互動的風格如何?是否是好咖?另外,針對公司文化、管理制度為何,每年獲利多少拿來員工分紅、多少分股利,股票怎麼發等等,都需要團隊與投資人達成共識,別讓公司因為募資淪為被投資人操控的行屍走肉。
因此,在募資之前,不妨先思考,借貸、補助、一般群眾募資、創投、天使、親友支持、創櫃板等資金籌措的管道中,誰能幫你實現熱情?找對投資管道與人是節省募資時間的關鍵。
FLUX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柯軒恩就舉例,FLUX 團隊初期在選擇群眾募資平台時,也是考量通常願意在 Kickstarter 上贊助的人,屬於先鋒型消費者,他們比較喜歡新潮的科技玩意,加上 Kickstarter是國際性的群眾募資平台,剛好符合 FLUX 產品進軍國際的訴求。
黃耀文更不諱言地說,對於一家公司來說,最好的錢,永遠是創造出價值後,從客戶賺來的錢。雖然募得資金可以支撐新創公司完成更多的事,但對創業家來說,公司的生存若完全依賴投資者,就表示公司的脖子被資本市場掐著。假設有一天金融風暴了、或投資人沒信心了,那公司的存活就會受到嚴重的考驗。
「如果公司行收穩定,不用募資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因為從顧客端來的收入比較踏實。」金超群說。
不過,懂得募資,甚至募到資金,對於創業者來講還不夠,若不懂得長久經營企業,那終究成為一場空。新創公司存活的關鍵要素如充裕的資金、優秀的團隊與精實的管理、具有市場性的創意等,缺一不可,「我看過太多新創企業的起落,公司要能夠順利長大得步步為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金超群強調,「創業家最大的本領就是得有面對不確定性的能耐,然後堅持下去,不行就再試試別條路。」
從風險承受能力的角度來談,林弘全也指出,募資成功,也不代表就是創業成功。想冒險(創業)就必須願意承擔(失敗)風險。
矽谷創投大老、Paypal 創辦人彼得.提爾 (Peter Thiel) 在今年來台接受媒體訪問
時表示,「創業者初期必須承擔很高的風險、忍受偏低且不穩定的收入好一段時間,因此許多人寧願選擇比較穩定保險的工作,或存到足夠資本再創業,但幾年過後,這些人多半都發現自己根本存不到錢。」
聽見了嗎?創業家們,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最佳創業時機與充足的創業資金,勇於承擔風險,然後誠如彼得.提爾所言︰想做,就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