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影的人

所有的設計,我都在追著光線,那是個跳動的座標,特別頑皮。

撰文︱劉盈孜 攝影︱吳偉祺

設計師的工作日常是什麼?我很好奇,但趙元鴻哈哈說笑,他的日常就是一直盯著電腦,於是我們決定跳脫日常,穿梭在南機場公寓的旋轉樓梯,透過真實的建築,直接來猜猜,他的生活藍圖是什麼。

到南機場一期,趙元鴻興奮地沿著樓梯和廊道觀察,光影每刻都在變化,陽光有時看得見,有時候看不見,使得南機場公寓第一期顯得有點神祕。到了再也不能往上的時候,他拿出手機拍攝對面的頂樓,那是夕陽的餘暉。他說這棟建築物很有趣,可惜這樣的設計,只有居住在上層的人才享受得到陽光,遮蔽了其他人的日照──生物的基本需求。

在建築物裡迴流

相較之下,他喜歡南機場公寓第三期,寬敞而明亮的空間。公寓內圈圍著中庭,陽光均勻灑落在每一戶人家,非常公平。站在廣場向上看,可以看到居民從長方體的這一頭移動到那一頭,步伐都不會太快,而且有著一定的規律,彷彿是魚兒在水中洄游。每戶兩面採光,沒有什麼遮蔽物,頂多是曬在窗外的衣服,偶爾擋住了視線,然後人一會兒又從衣服後面探出頭來了。

趙元鴻喜歡這樣的流動,因為人與人的相遇有機了起來。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太赤裸,不符合現代人對隱私的注重,所以他傾向在設計上取得一種空間和關係的平衡,讓居住在裡面的人能保有適度的隱私,但也能適度的開放。

他設計的台南白白海之家2,落實這種設計理念,因為有著透明電梯,陽光中庭和錯落的樓梯,裡面的人能看到「移動」,不管是媽媽走上樓準備泡澡,還是哥哥走下來樓梯準備煮飯,確確實實感受到一家人在這個空間生活著。這是趙元鴻考量到都市環境、坐向、通風採光、屋主需求、基地面積等條件,從無到有所蓋成的房子,可以說是自己期待的生活藍圖。

新舊建築物的和諧相處

下一次他考慮在台北找個畸零地,台北跟台南不同,更多中小型的住戶,較少寬敞的空地,如何能設計出符合理念的房子,又是個挑戰。他指出南機場的鐵皮屋和附近的招牌,一層一層疊加,大家爭相凸顯自己,如果設計者或住戶有考量到附近的環境,在改建房屋時嘗試融入原本的風格,也許這裡的地貌會更和諧,南機場公寓的特殊建築不會埋沒在一片凌亂中。

這種考量到他人的設計,讓白白海之家2這種獨特的設計,也能與隔壁的建築融洽地並列而不突兀,希望社會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能像趙元鴻的建築一樣,多一點關心,多一點互動,多一點和諧。

圖文摘自:潮人物雜誌 Vol.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