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最傑出的建築女天才 Zaha Hadid

Z,英文字母的最後一個字,它也象徵力量,因為Zaha Hadid。

2016年4月1日,Zaha Hadid(札哈・哈蒂)因心臟病,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醫院病逝,享壽65歲。有些媒體封她為建築界的女帝,有人更稱她是建築女魔頭。事實上,她和你我一樣,赤裸地來到人世,完成她的使命後,在生命的舞台上謝幕,Zaha Hadid只是一個凡人、一個女人,一個阿拉伯女性,一個在男性主導的世界裡傑出而不凡的女性。她的辭世,是建築界、設計界和世人的遺憾,但她所開創的風格,獨特而鮮明,在她之前,沒有任何建築師有這樣的風格,它不完全屬於高科技、未來主義或解構建築的任何一派,它就是「Zaha Hadid風格」,一種充滿抽象藝術美的感性建築。這種風格不僅影響許多當代新銳建築師,也是一種標幟性符號,真正成為人們生活中熟悉、熱愛、實用,而且感受與眾不同的建築。

“ Being an Arab woman and a modern architect certainly don’t exclude each other. I should say that yes, I am an Arab, but I was not brought up in a traditional Arab way. ”(作為一個阿拉伯女性肯定不會與作為一個現代建築師相衝突,是的,我必須這樣說,我是個阿拉伯人,但我並不是被傳統阿拉伯教育方式培養長大 。)
─ Zaha Hadid

出生於伊拉克巴格達的Zaha Hadid,父親Mohammed Hadid(默罕穆德・哈蒂)是伊拉克國家民主黨領袖,Zaha Hadid和兩個哥哥從小在開放、自由的西方思想和教育中長大。我們現在很難想像今天的巴格達過往曾經的風光,從1980年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波斯灣戰爭」,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直到2011年最後留駐的美軍撤出,戰亂多於建設,人民顛沛流離,巴格達雖然在戰後的瘡痍中重建,但這個美索布達米亞文明的古都,在二次大戰後,曾經是阿拉伯世界經濟最發達、文化最先進,大量與西方教育和思維接軌的國際大城,Zaha Hadid成長的時空背景,就是這樣一個親西方、思維開放、積極開發的巴格達。

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Zaha Hadid,在民主政治的家庭環境中,思維獨立自主,當她知道家裡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她在教會學校選擇不上教堂做禮拜。她不喜歡母親為她選購的衣服,便爭取零用錢買自己想穿的衣服。她好奇又敏銳,從很小就展現對藝術的興趣,為家裡的起居室、臥室做佈置。從她的衣著,就可以看出Zaha Hadid的品味非同一般,除了建築師常穿的黑色之外,銀色披風、牡丹色風衣、桃紅色雪紡紗上衣、白色解構外套,各種羽毛、皮草、立體剪裁的服裝,Zaha Hadid都穿出屬於她自己的品味,就像她的建築與設計,沒有刻意成為焦點,卻深深吸引眾人目光。Zaha Hadid不只設計建築,甚至也和潮流天王Pharrell Williama(菲爾・威廉斯)合作設計球鞋。

原本在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貝魯特美國大學)主修數學系,1972年移居倫敦,申請進入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英國建築聯盟 學院,簡稱AA),Zaha Hadid才開始建築的專業教育。AA當時的校長Alvin Boyarsky(埃爾文・博亞弗斯基)的辦學作風,與20世紀初期俄國「至上主義」抽象藝術家Kazimir Malevich(卡濟米爾・馬列維奇)的作品,帶領Zaha Hadid進入一個探索未知卻又充滿想像的領域。數學精確的科學理論基礎,加上藝術和前衛思維的啟發薰陶,或許正是「Zaha Hadid風格」的基礎。她的指導教授Rem Koolhaas(雷姆・庫哈斯)與Elia Zenghelis(埃利亞・增西利斯)對Zaha Hadid更是青睞有加,Elia Zenghelis曾說:「Zaha Hadid是注定要名留建築史的巨星。」Rem Koolhaas更是在1977年擢升她為事務所合夥人。

聰穎的天才是很難被忽視的,但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建築界中,Zaha Hadid的光芒在當時太過刺眼,身為一個女性,一個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女性,即便她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建築界仍然在她身上貼標籤。1983年,Zaha Hadid贏得一個全球頂尖建築師競爭相當激烈的國際競圖─香港頂峰俱樂部,而開始在國際享有名聲,不過這個建案,最後以「破壞太平山景觀」為由作罷,天才開始受到一連串的打壓,她草創的四人團隊,日以繼夜地投入參與國際各種設計競圖,創意令人驚豔,卻始終無法具體實踐。八〇年代中,在日本建築師Kenzo Tange(丹下健三)的舉薦下,Zaha Hadid到哈佛大學任教,轉身蟄伏於建築教育,《PPAPER》專訪過的中國當代建築師馬岩松,便是她的學生之一。另外一個有趣的淵源,Zaha Hadid是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的原設計者,1964年東京奧運主場館之一代代木競技館,建築師就是Kenzo Tange。

1994年德國小鎮Weil am Rhein的Vitra Fire Station消防站,是Zaha Hadid真正問世建成的第一個建築作品,如刀鋒般的突出雨遮,銳利地劃破小鎮的天際線,攝影師Helene Binet(伊蓮娜・畢奈)的眼中,這座公共建築展現了一種「絕對的奢華」在日常生活中,她為Zaha Hadid的許多作品拍照,以審美的觀點,欣賞每座驚人建築中感性而美麗的本質。

千禧年的到來,國際間開始接受「Zaha Hadid風格」的建築,2002年中國的廣州 大劇院(Guangzhou Opera House)、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博吉瑟爾跳高滑雪跳台(Bergisel Ski Jump);2004年台中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這個建案後來雖然取消,卻為Zaha Hadid贏得建築成就上的榮耀,「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2005年德國萊比錫的BMW中央大樓(BMW Central Building);2008年與法國時尚精品CHANEL合作的Mobile Art行動展覽館、西班牙薩拉戈薩世界博覽會的蓬橋館(Bridge Pavilion);2010年義大利羅馬的21世紀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21st Century Arts,簡稱MAXXI);2012年倫敦奧運的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 中國北京的銀河SOHO(Galaxy SOHO);2013年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eydar Aliyev Centre);2014年 韓 國 首 爾 的 東 大 門 設 計 廣 場(Dongdaemun Design Plaza); 還 有 興 建 中 的 阿 布 達 比 表 演 藝 術 中 心(Abu Dhabi Performing Arts Centre),及新北市的淡江大橋(Danjiang Bridge)等。世界各國對Zaha Hadid展開臂膀,希望她大到為一個國家,小至一個村莊或車站,創建一個標幟性的地標建築。非常可惜,這種「Zaha Hadid風格」未來只能由她的事務所團隊,或她所提拔過的建築師來延續,而Zaha Hadid絕對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傑出開創者。

Zaha Hadid的天賦和雄心,從她的建築和設計,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而她的內心世界,是我們無法想像和體會的。身為一個阿拉伯女性,身處一個以男性為尊、為主導的建築產業,她沒有結婚、沒有小孩,她非常投入、非常專注於她的工作,她的建築展現了男性建築師的張力,更富有她身為女性的敏銳、感性、包容和堅毅的力量。就像她在受獎時說的:「我從不感到孤獨,我有很了不起的團隊、了不起的合作夥伴,我們一起達成這個榮耀。」她感性地與她的團隊分享榮耀,她受訪的談話總是機智中帶有詼諧,她的作品展現的是才華,她的話語傳達的是力量,一種真正感染人內心的強大力量。

圖文摘自:PPAPER Issue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