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2012年的Papier Tigre──紙老虎,是巴黎創意人、文具愛好者、文藝青年們在瑪黑區的秘密基地與私房推薦。從亞洲的角度來看,才四歲的Papier Tigre似乎並非名氣響亮,但當三不五時,身邊的朋友在巴黎興奮地在這家店展示戰利品;又或者翻開法文、日文雜誌,上頭總介紹著他們的筆記本與月曆;在設計網站上,他們被報導在全世界二十多個城市都可以買到⋯⋯你能感覺到,這不是隻紙糊的老虎,反倒有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
去年12月,Papier Tigre在柏林Mitte區、最美的街道上開設第二家專賣店。寬敞明亮、井然白淨的空間裡擺著他們色彩活潑、帶著招牌幾何圖形的文具,角落有家店中店咖啡館Garçon de Café,同樣來自法國。他們把法國的悠閒情調帶到德國的首都,裡頭的工作人員和善充滿微笑。創辦人之一、才30歲左右的Maxime跟我說著Papier Tigre的故事。
三位創辦人Maxime、Agathe與Julien原本是設計公司的同事,協助許多品牌執行視覺設計與公關規劃,客戶多是法國歌劇院、戲院等與文化相關的類型。有一天,他們起了個念頭,「我們何不做一件能自己主導的工作?而非在體制下被要求業績無止盡成長,還有『這個圖要放大一點』、『顏色換一下啊』這些反覆循環的要求。」於是,高行動力的三人很快就決定自創品牌。
Papier Tigre創辦之初產品品項雖然不多,幸運的是,以紙為基礎加上新鮮的設計面貌,馬上吸引了巴黎最指標性的百貨公司Le Bon Marché與時尚精品店Colette爭相採購,「即便你們東西還沒出產,我們都要下單!」
這不只給了三人創業的第一步極大鼓勵,為了在這兩個巴黎最具刁鑽品味的地方顯得出眾,他們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壓力與使命感,必須快速且穩定地推出產品。「我們以六個月為單位,推出新設計、新顏色、新線條,品牌經營的雖然是文具,但有著類似時裝產業的節奏,以維持活力與變化性,夠新鮮有創意才能持續吸引人。」
他們的處女作是一本信紙,裡頭有十九種不同設計的紙張,書寫完後折起來,貼上郵票就能寄出。「我們的概念是重新設計人們溝通的方式。因為手機與社交網站,現在的人其實比過去溝通得更多,次數和內容都是。我們想傳遞的是,透過書寫而非打字,溝通會更深刻,也將流傳更久。」Maxime解釋。信紙、明信片、筆記本⋯⋯Papier Tigre紙張產品創作的背後,都出自這樣的動機;即使繼續延伸,也都會與紙及印刷相關,這也讓他們成為了紙品復興者的角色之一。
「我們也覺得紙張會漸漸消失,但那指的是行政用的紙,稅務、帳單、廣告、工作上的⋯⋯用來傳遞情感的紙、背後有價值的紙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們乘載著人類的文化與傳統。事實上,這也與我們的名字Papier Tigre有關。你拿起一張紙,精緻但脆弱,我們賦予它設計與顏色,它就變得有力量。這就是『紙』與『老虎』的由來,訴說紙的細緻與強大。」
Papier Tigre的紙製品有渲染的印刷色調,立體與幾何圖形來自日本摺紙文化的靈感。採用再生環保材質,有文具、小型辦公產品、紙製收納盒、月曆行事曆⋯⋯他們也創作了各種裝飾性產品,即使無功能導向,卻緊抓著創意與時尚工作者的脾胃,「每當巴黎時裝週時,店裡的營業額就會上升很多。」Maxime笑著說。巴黎店裡,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顧客,一張4∼5歐元的卡片賣得相當好,足以證明他們的信仰得到認同與支持。
當大量品牌都湧向成本低廉的國家製造商品時,Papier Tigre仍選擇所有品項都留在巴黎生產。他們很誠實地說倒不是什麼偉大的使命感,單純只是在巴黎製造要簡單得多。「匯率變動、溝通時間、運送成本、文化差異⋯⋯總總因素計算下來,其實Made in Paris並不會更貴。」而這個決定,讓他們支持了當地的小型印刷廠,「當看到那些年紀較大、在印刷廠工作大半輩子的太太整裝著我們的筆記本時,我是很感動的。」
Julien為工業設計背景,負責產品開發;Agathe擔任藝術總監,從事平面設計以及色彩研究;Maxime是商業學校出身,身兼攝影師,負責營運與數字。「我們隨時都在腦力激盪,電腦上有公用檔案,大家把自己的點子放進去,再一起思考發展的可能。」巴黎加上柏林,Papier Tigre一共只有七個員工,所有的創意、設計與營運,全都由三位創辦人一手包辦。他們也常常加入排班顧店,所有事情事必躬親,非常忙碌。然而,他們覺得這就是這份工作最幸福的事。
「創業最棒的,就是我們能做真正想做的事,自己就是自己的老闆,生活亦是工作,夠自由了。」為了更貫徹原生理念與創意、不受限制,這個品牌沒有外來的資金,「沒有別的投資者加入,才能更自在地做自己。」對於品牌與創業,他們的心得與建議是:「資金不是關鍵,如果你夠有創意,相對要更有耐心。多投入一點時間,成功終究會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