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對於物品心中定義的「基本」是什麼樣子?
可能是沒有任何特別剪裁只有黑白兩色的衣服、或是五片木板拼裝起來的一個木盒子。或許可以用圓形、三角形、方形等所謂基礎造形元素來解釋,但物品的基本款,在不同時代的美學潮流影響下,各有其當代所認同的「基本」標準。而有些東西卻能跨越時代美感,傳承至現代。這次我們邀來中川政七商店第13代社長──中川淳跟我們聊聊,究竟能夠穿越古今的商品所擁有的基本美學,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設計師很常在設計裡找尋所謂「物品的本質」,追溯到記憶中最久遠的物品樣態,從歷史軌跡當中找尋符合物品機能的「原型」,佐以當代美學後產生一個新物品。如果「基本」等於「原型」這個等式成立,那麼原型所擁有的外觀便是當時那個時代所賦予的物品基本之美。提到物品基本的美感條件,中川淳社長單刀直入地說:「我認為是機能性。」就像包浩斯的經典設計名言「Form Follows Function」一般,這句話出自設計師或許覺得陳腔濫調,但從一個堅守職人文化300年的品牌掌門人口中緩緩吐出,頓時可感受到穿越時代而來的重量。
「但我所謂機能性不是追求高科技機能,而是真正符合人們生活中剛好的機能性。」中川淳重新解釋了一次。有些產品在開發改良的過程裡會以加法設計來為產品帶來新的面貌,於是產品也許機能越來越豐富但相形之下也越來越複雜。但中川淳認為「剛好的機能性」才能帶給產品最自然的美感。
以精良麻織品「奈良晒」起家的「中川政七商店」成立品牌以來,強調素材質感與特性,提供人們生活中所需要的產品。以前開發物品的人著重機能,只要形式追隨機能,自然產生的美感就很動人,然而在眾多品牌競爭下,擁有同樣功能性的產品越來越多,於是設計師開始使用獨特的形狀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這樣刺激消費的作法或許短期之內有效終究無法持久,反而讓一些商品很快就被喜新厭舊的消費者丟棄造成浪費,最終還是著重機能性的產品能跨越不同的時代,持續被不同的消費者購買。但中川淳也坦言:「在這個物品越來越飽和的時代,只有滿足消費者生活的機能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故事性。」進一步請他解釋所謂的故事性,他提到:「不只是品牌會有故事,產品也有自己的故事。在開發產品前,要先詳細調查關於企業、品牌等相關事項的歷史與由來,從當中發現能成為故事的種子,持續挖掘下去,等待種子連結起來成為故事的一瞬間。」
中川淳也試圖豐富整個集團品牌的厚度,除了最早的「遊中川」品牌為100%自製商品,以中上年齡層的婦女為主要銷售對象,製作古樸工藝商品,2003年成立「粹更」品牌,以自家生產的麻織品為主,輔以其他選品,針對年輕女性販售可愛的產品。成功的品牌經營吸引其他工藝職人注意,紛紛投石問路找上門請益。2010年開始,中川淳以「產地最亮的一顆星」計畫,喊出希望10年為20個工藝職人進行品牌企畫,而為他們設計產品之後,更當起經銷商為他們找尋不同的銷售點。甚至後來成立了「中川政七商店」品牌,重新以300年的老舖視點規劃自家產品,也開設「中川政七商店」品牌的實體商店,成為橫跨製造、批發、零售、企畫、店鋪等不同業界的企業品牌。中川淳希望中川政七商店身為日本工藝產業的一份子,能積極為這個產業貢獻己力,未來成為日本工藝產業與市場的溝通平台,讓工藝產品的美感與實用性能持續點綴於民眾的生活中。
300年後的今天,中川政七商店眾多品牌之下的品項多元,除了手帕、提袋等之外還有其他如食器、生活道具等商品,活用傳統造形元素輔以良質素材,看似普通但在手中賞玩時,潛藏在血液裡對傳統產品的想念隨之甦醒,讓人愛不釋手。「剛好的機能」與「產品的故事」架構出中川政七商店品牌面貌,其產品美學便隱藏在究極的普通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