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電影」總的來說可以歸入家庭倫理片(Family melodrama),但是家庭倫理片的範圍要大過親子電影、夫妻、手足之間的親情倫理問題也常常是家庭倫理片關注的焦點。由電影史的角度觀察,好萊塢家庭倫理片並非好萊塢電影的一個主要類型,在1930年至1950年代,以及1980年代初,家庭倫理片通常也被稱為女性電影、催淚電影或者說手帕電影,家庭倫理片則是到了1980年代後才出現的普遍性說法。家庭倫理片在1930-1950年代的興盛與時代背景的關係可能不是特別緊密,一方面在1930年代後有聲電影普及,以對話為主要敘事方式的親情片自然會特別受到重視,其次當時所謂的好萊塢大片(Blockbuster)還沒有出現,中產階級觀眾對於親情片有著很高的接受度。到了1950年代後,因為冷戰陰影的興起,某種時代深處的恐懼投射到了家庭中,這使得親情片意外的蓬勃起來,當然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也就是父權體制的問題。好萊塢家庭倫理片始終在討論父權體智的問題,因為這對美國這樣以自由民主人權為社會運作基石的國家來說,這始終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問題。1980年代前後家庭倫理片再度在好萊塢興起,則更加與時代風潮有關。在經歷了二十多年反叛浪潮之後,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的時代潮流重新席捲美國社會。而對於經歷了革命創傷的美國社會來說,所有的治癒都是要從家庭開始。1980年代初幾年,家庭倫理片頻頻問鼎甚至橫掃奧斯卡,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總的來說,家庭倫理片不管有沒有涉及到親子關係,它的敘事風格中都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點。一是家庭倫理片十分重視情節的發展,這些電影的情節都非常緊湊,鋪排起來都錯落有致,一般不會出現段落式結構,也不會出現因果邏輯不明顯的敘事。二是家庭倫理片對人物也非常重視,雖然它很重情節,但絕對不允許出現情結壓倒人物的現象,因為這樣一來人物必然顯得扁平空洞。所以好萊塢家庭倫理片始終在求得一個情節與人物的平衡。
1950年代好萊塢家庭倫理片的代表人物毫無疑問是道格拉斯塞克(Dauglas Sirk),他的包括《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地老天荒不了情》Magnificent Obsession、《苦雨戀春風》Written on the Wind、《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在內的一系列問題都是探討以父權體制為基礎的美國家庭所面臨的困境。其中《春風秋雨》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講的就是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導的社會體制下互相扶持、掙扎以及企圖反抗的悲慘故事。不過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塞克拍攝的這些家庭倫理片,討論的是比較廣泛的家庭問題,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關係往往都包括在內,而且比較動人的部分往往是夫妻之間。但由於父權體制的核心問題始終存在,所以親子問題也沒有遺漏。像是《苦雨戀春風》,就是描寫父親的成功如何壓制兒子。在這部電影中,兒子因為父親的成功不斷的懷疑自己是否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最後有因為無法與同輩的友人相比較而染上酗酒的毛病,最後成為父親體制的犧牲品。
這個時期好萊塢還有一位拍攝了幾部精彩的抗議父權體制文化電影的導演,那就是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雷在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兩部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 與《狂夫淑婦》Bigger Than Life,都是涉及到家庭、親子問題。《養子不教誰之過》讓詹姆斯狄恩(James Dean)成為永恆的對抗父權體制的叛逆偶像,而《狂夫淑婦》則嚴厲批判了當時在小家庭中「父親比天大」的現象。好萊塢1950年代的另一位大導演伊力卡山(Elia Kazan)在這個時期也拍攝了一部反抗父權的電影,《天倫夢覺》East of Eden,影片涉及到了父子、母子、兄弟、男女之間的情感,但最深入複雜耐人尋味的依然是詹姆斯狄恩挑大梁演出的父子戲。
相較於1950年代好萊塢親子電影對於父權體制的強烈反抗與反諷,1980年代的親子電影則著重於提出如何治癒傷口的問題。父權體制不再是一個焦點性的議題,如何在新時代構建一個合理化的家庭模式才是重中之重。像是《克拉馬對克拉馬》,講述父母離異對於小孩造成的困擾,單親家庭的父子關係是否可以和諧存在?影片使用了非常流暢的通俗劇模式,將紛繁複雜一波三折的劇情展示在觀眾面前,讓觀眾一層層看到矛盾所在。而在《金池塘》這樣的電影中,方達父女直接把線時生活的矛盾放到了銀幕上,銀幕再現的方式,即是癒合的方式,也是藝術的方式。
二十世紀末迄今,家庭片在好萊塢的體系中愈來愈不重要,一些獲得票房豐收的親子電影也都是正面能量放射後的結果,其中威爾史密父子(Will Smith/Jaden Smith) 《當幸福來敲門》Pursuit of Happyness、《地球過後》After Earth這些電影就很典型。而一些比較深刻的家庭親子電影,像是《內布拉斯加》Nebraska、《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則依舊深入剖析親子結構的衰敗,奧斯卡獎也頻頻肯定這類電影。
總結好萊塢親子電影,可能最無法遺忘的一部也是不少讀者會遺漏的一部,那就是《教父》。這部空前絕後的黑手黨電影,其實在某個角度來看就是關於家族傳承的寓言。老去的國王如何將權力交給下一代,如何選擇最合適的繼承人,如何將不合適的子嗣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