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生命是人的光 感官俄羅斯

文/ Clyde

真理如同黃金,想得到,必須將鉛華洗盡。反映一個世代、一個文化的,不是我們說他們是什麼的那張標籤,而是生活在其中,真實的人群、建物與風景。

除去一切多餘的描繪與推測,跋山涉水實地探訪,用鏡頭記錄不同社群客觀而真實的面貌,是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價值所在。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接下冷戰時期超強大國的位子,收拾著資源過度集中的爛攤子,一邊整理儀容,一邊嘗試更加民主的政體與更加開放的經濟,然而骨子裡,依舊流著強權的血液與戰鬥民族的 DNA,一舉一動都對周遭的前蘇聯國家與世界產生影響力。二十多年過去,外界對這個國家以及其人民似乎沒有太多的了解。在這裡,土產的搜尋引擎 Yandex的用戶是Google的兩倍以上;在這裡,有個 KGB特工出身,柔道黑帶還會開戰鬥機的總統普丁,擁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眾信任度;在這個民眾如此支持一個有獨裁之嫌的領袖,社會文化給人強硬印象的紅色國度,神祕始終是其中一種色彩。

歷經了後蘇聯時期社會的動盪不安,立身在對於西方國家沒有好感,俄羅斯人民除了我們眼中的艱苦與排外,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今在有條件,由政府控制的資本經濟體制下,俄羅斯的人民已經比我們想像得開放自由很多,在這個離我們上千公里的北方遙遠國度,唯有透過紀錄,透過攝影,我們才能夠真實地看見、感覺他們,那除了嚴寒以外的人性溫度。

Elena Chernyshova與Jana Romanova,都是出生於八○年代初俄羅斯的紀實攝影師。建築系畢業的 Elena Chernyshova用鏡頭汲取概念。新聞系畢業的Jana Romanova用鏡頭表現藝術家對社會的掛念。透過她們立身俄羅斯的堅強鏡頭,我們也看到各地少數族群的勇敢、希望與堅定,那是關於人性的,生命力的光輝。

生命,是人的光。鏡頭,是建築風景的靈魂是攝影師溝通的窗。 Elena Chernyshova與 Jana Romanova鏡頭下一張張牽動情感的照片,是最真實的生命力展現,她們對紀錄的堅持,將一點一滴地勾勒出當今俄國社會與文化之樣貌。

圖文摘自:PPAPER Issue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