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手做的感動

編輯總監 盧諭緯􀀁

我不是一個手巧的人,每次看到別人能夠精巧地做出一些東西,總是令我感到敬佩,所以對於手做這件事,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直到有了小孩之後,因為要帶領孩子,開始試著去做一些東西,結果發現,很多事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難。

前不久,孩子同學的爸爸發起了一個用Arduino電路板做紙板樂器的小聚會,因為處理過不少Arduino的報導,基於好奇也跟著參加。本來以為是孩子的活動,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得處理一些跟軟體有關的設定,這事對孩子難度有點高,只好自己上陣。

灌軟體、找插孔、設定參數,忙了一整個下午,雖然可以發出聲音,但聲音並非軟體設定的樂器聲,幾個大人一直debug,終於被我發現原來是有個軟體設定錯誤。問題解決的當下,其實真的挺高興與驕傲。我打趣地跟其他家長說,沒想到文科學生也可以完成電子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的確會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儘管做出來的東西,在別人眼中可能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人們喜愛動手做、想要動手做的念頭從來沒有停止過,只不過到了現在,很多的工具、服務、甚至是夥伴關係,放大了動手做的能量,讓動手做這件事產生了質變,它不僅僅帶來個人的滿足,更將撼動原來我們習慣的許多現場。

從美國、歐洲、中國到台灣,全球正重新反思製造的意義,這對於以製造為經濟優勢的台灣更為重要,因為自造風潮帶來的,不單單是經營模式的轉變,或是經濟成長的議題,而是關於「人」的更根本哲學性思考。因此在本期中,我們從不同的現場帶回自造者的不同面貌,因為好戲還在後頭!

好的創新不是靠著理論的熟背,而是在實際動手、嘗試錯誤的過程裡體悟。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說的正是Maker的精神。當我們期待我們的下一代能擁有創新、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試著找回動手做的能力與環境,將會是促動下一波革新的契機。大膽而驕傲地告訴大家:這是我做的吧!

文章摘自:數位時代253期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