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味覺地圖
台北這些老餐館老街攤的吃食並非只適合老人,而是擁有老靈魂之人。
──曾冠喆

真正的台北人是懂吃的,懂吃的台北人往往不追趕流行,在他們心中自有一譜了然於心的味覺地圖,那是一種私密的品味與格調的展現。
他們從不在意旅遊節目或是美食作家的獨門推薦(實則是置入性行銷或是業配行銷);他們從不在食物繽紛上桌後自拍上傳臉書還故做優雅;他們絕不打卡洩漏自己今日午餐行蹤,他們對於你的打卡標記也從不按讚;除非俗不可耐且無從推辭的應酬聚會,否則他們鮮少踏入連鎖餐飲集團,諸如:燒肉、火鍋或是吃到飽;他們在辦公室也不吆喝哪裡雞腿便當特價五十元還可以無限打包辣椒菜脯和化工冬瓜茶。
他們總是低調,緩步而行,彎入小巷,悄然走入餐館與你並肩鄰桌,不冒昧不莽撞,不迎風媚俗爭食限量套餐或主廚推薦。
牛肉麵之城
一個懂吃的台北饕家,必定也嗜吃牛肉麵,但絕非是台北每年都辦牛肉麵節的緣故。他們心中的美食地圖往往與年度排行榜沒有絕對之關聯。
延三(延平北路三段)夜市的汕頭牛肉麵,是台北一絕,但卻非眾人皆知,散居在台北的饕客往往在下班後、幕散前,不遠千里奔波至此,只為吃上一碗那限量一小鍋的紅燒牛肉麵,有時錯過了這鍋,你看老闆跟你豪邁搖搖手說:「紅燒沒了」,吃清燉的,當然也不會失望。
上桌只有淺淺一小碗,牛肉都是上桌前才現切的,肉切得小塊,這是舒國治所言的「輕少感」,像吃一小碗擔仔麵一樣,吃完似還能再吃些什麼,這種感覺最好。湯色不深,舒國治說有「椒香氣」有「薑沖氣」,有淺淺沙茶的「藥香氣」,其實不論紅燒或是清燉,此店的湯頭確是清鮮,不若三重家一牛肉麵的醬油豆瓣味,亦非科技大樓邊巷山西刀削麵的番茄酸甜味,也不是新北投粟家的香濃咖哩味。凡總說來,就是一種清鮮湯氣,不疾不徐,喝來
沒有味精雞粉的湯虛氣,亦無各類人工辛香的厚醬氣,舒國治說這是最適合亞熱帶地區的口味了,這評價確是十分精準。
熟門熟路的饕客,自會切盤牛肚牛肉,盤邊則舀匙酸菜配著吃,酸菜不下湯在此是內行人的吃法,畢竟這一湯氣,和著酸菜反而就失其清鮮了。一碗吃完,一定還能在吃些什麼,走趟延三,吃碗麵罷便腆著肚子回家,是有些可惜,若有餘裕,旁邊的燒雞腿、大腸煎和五香雞捲全可品嘗,那是台北饕客很祕密的老攤口味。
一個夜晚的浪蕩可以從我城邊陲的夜市開始,雖然騎樓空間昏暗窄仄,但只要鐵椅板凳一拉,哪裡都可以是安心飽食的地方。延三夜市和士林、饒河、通化、華西街、寧夏等觀光客擁擠氾濫的夜市相比,尚且保留了一種悠閒之感,那是一種老氣,那是老台北人慣習的樣態。畢竟,求新求變總會疲憊,目不暇給亦使人失去耐心。
台北東區,燈紅酒綠,讓人目眩神迷,一不小心就會忘了自己。你看東區店家開開關關,多少店家招牌年前才寫著Coming Soon,年底便已用貼上紅紙草草寫上「頂讓」二字,那筆畫都帶點落魄與踉蹌,只是路上行人也多不在意就是。
東區,就是典型的台北性格,大家都想在這裡賺錢,這裡日新月異,講究的是求新求變,只是一切都是暫時的,沒什麼老店老鋪老人家老人情,自然而然便少了一分人與人之間彼此敬重與珍惜的真情實感,就連這種日常生活的吃食活動也是如此。
圖文摘自:潮人物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