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鏡頭後的自己

人物攝影師 川島小鳥

我們以為的照片,在按下快門時鏡頭所捕捉到的,其實是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關係的呈現。攝影師的想法、風格,乃至於自己內心的一切,都透過被攝者的影像,躍然於表面。
撰文│翁健偉 圖片提供│誠品書店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攝影師要學會拋棄自我,「比方說拍六十歲的阿公,就自己想像是六十歲的阿公,這樣就可以把被攝影者的距離拉近,充滿豐富的情感。我可以變成小學生,也可以變成狗。」川島小鳥認為把自己放空,可以更容易接近所拍攝的對象,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過與日本相比,他覺得台灣人比較熱情、比較親切,「台灣人初次見面,彼此也能打成一片,不論年紀、職業等差別,立刻就可以混很熟。日本人要比較久的時間,才可以混熟。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拍攝台灣人物會比較容易。」

川島小鳥從十八歲就開始接觸攝影,起因是喜歡看電影,想要當電影導演,不如從攝影開始著手,應該是很好的起點。後來沒有變成導演,因為電影是集體創作,「我的個性比較沒辦法做集體創作,沒有辦法很直接跟工作伙伴說『你要這樣』『你該怎樣』」相反地,攝影創作是比較獨自可以掌握、符合自己的性格,靠自己就可以完成的。

專注攝影 享受最純粹的感受
但在台灣攝影,讓他有一種回到十八歲的感覺,「在東京要做大量的工作,在台灣就可以只專注在拍攝自己的創作,所以脫離了工作。」另一方面,在學生時代對未來有很多嚮往及未知的事,「台灣的街頭有很多未知的路名,我在台灣也不需要在乎自己的職稱,只要專心當一個攝影寫真家。」那種拿起相機,就回到十八歲的心情,所以他最喜歡的照片,都是當年還是高中生的台灣藝人,「其實重點是在我自己,來到台灣就好像回到十八歲的自己,用這樣的心情、拍這些高中生,是最好的。」

科技的日新月異,愈來愈多人得以負擔起原本昂貴的攝影器材,人手一機的現象比比皆是。但川島小鳥並不太擔心這會搶了攝影師的飯碗,「只有真正具有原創性的人,才能被留下來。無論科技怎樣發達,重點還是按下快門的那個人。這個人身上有多大的力量、蘊含的能量,才是重點。」至於時下流行的自拍熱潮,他覺得有一點出乎意外,「台灣人很愛自拍,所以剛來到台灣有點嚇一跳。因為日本是比較拘謹、害羞,不太自拍的。不過來久了,也被影響,所以也會自拍。」

可是話一說完,請他立刻自拍,川島小鳥就完全拋棄了他剛剛所講的攝影風格,「放輕鬆」、「做自己」,不斷變換姿勢、角度,屢次嘗試、希望可以拍出最好的自己,相當的有趣。所以下一次是否考慮出一本由攝影師指導、讓被攝者自拍的作品集?他笑說這個點子也不錯啊。

關於 川島小鳥

1980 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法文科。2007 年起陸續出版過以少女為拍攝主體的《BABY BABY》,及廣受大眾喜愛的《未來》,獲得了第42 回講談社出版文化獎。2015 年以《明星》得到木村伊兵衛攝影獎,在日本和台灣都受到很高的評價,是目前最受矚目的攝影師。

圖文摘自:潮人物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