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童經濟 台灣:銀髮經濟
◎鄧方希
前陣子返台洽公,必要行程之一是幫老爸買台自行車以及裝備,為了「日後」環島大業暖身。27段變速加上碟刹,被老媽笑說去買菜不需要這麼多功能。看著大塊頭的老爸,認真的帶著頭盔,開始自行車健身,心裡暖滋滋的,打算等老爸身材好一點時,再買個全套自行車服裝,呵呵!朋友見到此景,還請我推薦,她也要給父親買一套,一不小心就貢獻了自行車的業績。總覺得花錢在老人家身上,比在小孩子身上更有必要而合適,如果是小朋友的自行車,也許就不會這麼講究,孩子未來的生活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努力,但老人家過了大半輩子,該是時候過過健康、有品質的生活。
雖然現在的老人家都不服老,只要是業務小姐介紹適合「老年人」的車款,老爸都技巧跳過,偏愛自己少年時騎的那種大彎腰翹屁股款;朋友勸他70歲的父親參加附近體育館的活動,他父親立刻回絕說「我才不要呢 他們都是些老年人」!其實台灣早在1993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的生育率比新加坡、香港還低,2013年生育率1.065,同年大陸生育率居然是1.18,不太明白我們怎麼會比一胎化的生育比率還低?但是毋庸置疑的,台灣人不願意生孩子的比率已經到了全世界之冠,老年人口(年齡超過)65歲的比率也節節攀升,有機構預估到了2025年,20%的台灣人口將都是老年人了。
中國人無論貧富都願意對孩子儘量(或是過量)付出,身邊經濟條件稍微好些的,從孩子的學校(國際學校費用有些比哈佛耶魯還貴)到全身的行頭,出手闊綽不在話下,但許多出門打工的阿姨們,離家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居然是幫兒子買房子,沒有房子是娶不到老婆的,這在父母們的心目中,肯定是重中之重的。農村的父母們在老家自給自足,出外打工不是為了幫自己攢退休金,而是幫小孩存娶某本,這樣看起來,在中國生兒子好像還挺賠錢。
中國的孩子從一出生,從頭到腳都是生意,尤其自從「二胎制度」開放之後,母嬰用品市場需求更火,僅僅童裝的年增率就高達30%,市場產值達1400億人民幣,尤其目前媽媽的主要年齡來自80、90後的年輕人,他們本身就是互聯網消費的主要人群,也同時是在上一輩呵護下長大,每月消費的大宗如房屋,大都由父母提供,本身就非常勇於消費,對於自己的下一代更是不會手軟。看看台灣目前的情況,學校招生不足,孩童才藝班供過於求,反而現在身邊的老人家們,這些我認為是台灣比較幸福的一群戰後嬰兒潮,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週刊》1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