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的好運心法

如何避免因網路酸民和媒體口水戰導致的精神耗弱?

〈Get Lucky〉是二○一三年的熱門金曲之一,但對音樂人/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劉軒而言,「Get Lucky」不該是讓人在舞池熱舞的旋律,他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把「幸運」寫成新書《GetLucky! 助你好運》,成為生活中實際可以實現與執行的目標。
喜迎二○一五年的到來,趁機給自己多點好運!

撰文/翁健偉  攝影/吳偉祺

劉軒的寫作風格從大眾熟悉的散文,轉向心理學角度出發的《Get Lucky! 助你好運》,他覺得台灣社會不快樂很久了,「回來十三年,感覺台灣社會的精神消耗,無論是網路酸民,還是媒體大量的口水戰,容易有負面情緒產生,讓大家覺得自己無能為力、無法改變生活。」透過寫作,他希望大家可以懂得善用身邊的事物,為自我創造更好的結果。

吸引力法則不是守株待兔

雖然之前已有暢銷書《秘密》大力鼓吹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如果要獲得新車,應該先給自己弄個停車位、想像新車已經停在那裡。」但某種程度《秘密》也簡化了「吸引力法則」,好像只要心裡想,這些事情便自然發生。劉軒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只會想到哪裡有錢、要怎麼花錢,但不會想『該怎樣賺錢』。既然要有錢,不如先想『該怎麼做,才會有賺錢的機會』。」
吸引力法則,應該是當人類大腦潛意識所思考的相關事物赫然發現在生活周遭,猶如「冒出來」一般,讓人注意到。「例如我老婆懷孕時,我突然發現台北市多了很多孕婦。孕婦本來就存在我身邊,只是因為『老婆懷孕了』的事實,我才注意到。」正面思考是吸引力法則的開始,接下來該採取什麼行動,才是重點,這是他在書中想跟讀者分享的心得。
寫作過程中,劉軒也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奇蹟的事發生。「寫書時,覺得該有人來做插畫,但還沒有具體想法。某天收到一封e-mail,有個學生說很喜歡『Graphic Reporting』,打開一看,原來是用我之前在TED 的演講做成的。」巧的是,在去年又接了TED 的演講,主辦單位找了幾個人在一旁把演講者的演說內容當場繪圖,恰好其中一位的風格他非常欣賞,追問之下,竟然就是之前寫信的那位同學,立刻決定由她負責新書的插畫。這個過程乍聽很玄,但其實並不然,「當你有條理、很有系統去找自己想要的事,身邊很多資源就會冒出來了。」

失聯老友的價值

根據美國就業市場的研究指出,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機會,是透過人脈介紹的。更深入研究後發現,並不是透過親友,而是透過朋友的朋友,甚至只有聯絡過一、兩次的人,而得到工作機會。「為什麼他們比親友團更能幫到你?因為比較少聯絡的人,在你的生活圈之外,接收到的資訊比你多、比你廣,也沒有跟你的生活圈重疊,所以他們帶給你的資訊,是原來所沒有的範圍。」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之所以最有價值,「因為你們有昔日的熟悉度,卻因很久失聯、已經
不在你平日的生活圈。當再次交流時,會願意跟你分享更多的資訊、更多的機會。如果你需要引薦,他們也會因為昔日的情誼,而樂意幫你忙。」
劉軒不想把這種現象形容為「命中注定」,也不願意簡化或神話成功人士的經歷,因為每個成功人士背後,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努力與付出,「但同時,我們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想要的事,透過別人把這種訊息發送出去?這有一定的技巧。」不要以為只要跟老友喝喝咖啡、哈啦打屁,就可以辦得到,想當人生勝利組可沒那麼簡單!


圖文摘自:潮人物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