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彭永翔 文字/Stephie 圖片提供/中房總國際藝術祭 報導協力/華山1914文創園區
長谷川仁作品「レジャーシート」
在都市裡丟失的歸屬感,最終仍要回到大地尋找。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讓藝 術柔軟地介入日漸蕭條的農村,作為指引路標,帶回城裡的人。讓原本在 都市、農村兩極發展中失去連結的心靈,重新找到牽繫與回歸。藉此北川富 朗受邀在台參與「亞洲工業遺產區域網絡國際論壇」的機會,《Shopping Design》請他談談今年在市原首度舉辦的「中房總國際藝術祭」。
日復一日,許多西裝筆挺的東京人每天擺盪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裡,白天是熱鬧繁華的東京,夜晚則是凋敝蕭條的市原。因為千葉縣市原市鄰近東京,他們大部分住在市原北部,生活與工作卻幾乎都在東京,直到夜晚才回到住處。北市原成為許多「住客」的旅居處,而不是家,少了與土地連結的情感,心靈也失去了歸屬。 因為鄰近繁華的東京
因為鄰近繁華的東京,市原所遭受到的城市磁吸效應非常強烈。從1957年開始,北市原由農村逐漸發展成工業城市,同時成為Bed Town(睡床城市);南市原則仍保留昔日的農村風貌,但也出現人口稀少與老化的情形,近年甚至因為學齡孩童不足,大量關閉中小學。
「市原離東京很近,卻擁有非常美麗的里山文化,如何將這個優點活化,是很重要的課題。」北川富朗一語道出市原的魅力。
「農村有其豐饒之處,但是在現代化過程中被捨棄了,人們追求的是大城市。大地藝術祭就是要逆轉這樣的想法。」從2000年開始舉行的「越後妻有大地藝 術祭」、2010年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到今年受市原市政府邀請而籌備策展的第一屆「中房總國際藝術祭市原ART x MIX」,北川富朗提出課題解決型藝術祭的策展理念,讓這些地方衰退的齒輪慢下來,甚至停下來。
北川富朗以相同的橫軸、縱軸分析來決定三個藝術祭的展覽方向;該地區在歷史演進上的位置為縱軸,當代所具有的各式資源及人力為橫軸。「每個地方的『地方性』根據其性質、歷史、認同都不同,當外來者要介入當地時,必須去細讀這些。」他以市原為例,北部是工業城市、Bed Town,南部則是農村,過半面積裡居住人口不到整個市原市的十分之一,南、北的落差極大,規劃時必須面對這種種複雜的差異。
如同這次展覽的標語:「天晴的話就去市原吧!」(晴れたら、市原いこう!)藝術在此是一種柔軟、具親和力的媒介,北川富朗讓四所廢棄校舍轉化為展覽及表演場所,讓學校重拾社區中心聯繫情感的功能;而一直以來因為載運量不高,不知何時會被廢線的小湊鐵道,北川富朗將車廂作為移動劇場的舞台,並於沿線增列停靠站作為文化的陳列室,由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合作,用展覽述說當地的故事。概念提出時,當地居民、鐵路公司都非常高興,大力支持,讓列車在原本不能停靠的地方停靠、或是在隧道中關燈全黑,都獲得國土交通署的認同及許可。大眾反應熱烈,僅有的兩節車廂共100人的座位,很多人即使排隊也無法體驗到。
原來載運量不高的小湊鐵道列車,在藝術祭時變身為劇場,許多人想上車還上不了呢!
除了廢棄校舍、小湊鐵道的活化,讓藝術成為永久的公共基礎建設則是另一個施力點,這次藝術祭中,由藤本壯介設計的〈Toilet in Nature〉便受到矚目。北川富朗表示,藤本壯介早就希望有機會能參與藝術祭,而就在藝術祭慢慢成型的過程中,剛好需要設計一間公共廁所,藤本欣然答應。提案時藤本壯介拿出一張設計意象圖,以市原常見的金黃油菜花田為景,一個女孩蹲在透明的廁所裡,很自然原始,傳遞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一如其在建築領域不斷關心的議題。最初提案時因為隱私問題遭到執行委員會的反對,儘管過程不是很順遂,但最後真的完成時,大家反而希望也幫男生建造一間透明的廁所。永久的公共廁所,不僅具備實用性,甚至成為觀光景點,成為地方再活化的源泉之一。 軟體活動也一直是大地藝術祭的重要元素,北川富朗將與土地連結最深的當地食材,注入藝術創意,包含AAA(Athlete & Agriculture Association, Japan)、 EAT & ART TARO、風景與食設計室HOO等,都大量運用當地新鮮美味的食材創作藝術,主辦單位也挑選出市原11大名物,推出Re-Mix Project,為經濟疲弱的南 市原注入活力。
在「中房總國際藝術祭」裡,藝術融合了飲食、設計、農耕、劇場等各式各樣的形式,是名符其實的Art X Mix,這場鄉間裡的藝術慶典十足貼近生活,舉辦前不僅有來自市原市政府、中央政府撥款補助,以及許多私人企業贊助,當地居民與企業也大力支持,今年3月開幕後,在不到兩個月的展期間吸引了8萬7千多人 前往,第一屆便損益平衡,而其所帶來的活化能量也將持續醞釀。 緊接著將於明年舉行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日前公佈第二波藝術家名單,北川富朗表示,越後妻有一直以來關注的廢校、廢棄空屋、田園等,將會在明年更顯著的傳遞此訊息。
大地藝術祭運轉了14年,從最早藝術家、當地居民、外來個人的參與,發展到現在許多大企業、大學也開始主動參與,一些擁有專長的個人,如退休的足球選手等,也選擇移居當地,一邊貢獻所長、一邊務農,在當地慢慢形成了一種新的lifestyle,讓過客不再是過客,而能深根。
北川富朗
1946年出生,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曾為學運領袖,現為Art Front Gallery代表取締役會長、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理事,「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房總國際藝術祭」藝術總監,發展出有別於西方藝術祭的課題解 決型藝術祭。著有《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種創新思維》(遠流出版)。
如何在生活裡找靈感
從年輕時開始,北川富朗持續保持著每一天都要抽空做飯,甚至幫自己帶便當的習慣。因為生活非常忙碌,很難再抽出時間來發想創作,但是人總要吃飯,於是他利用下廚的時間一邊思考創作。在每日晨起後與睡前,北川富朗也會利用這段時光閱讀。他不喜歡端坐在桌前看書,一定要躺在床上看,儘管常常因為太累了,看幾頁便睡著,但對他來說,這樣的閱讀習慣有療癒的效果。
圖文摘自:Shopping Design 設計採買誌 No.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