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書?二樓有書!

澳門和香港的書店因為租金的問題,很多書店都只能從地面搬到二樓,因此又被稱為「二樓書店」。這樣的情形,慢慢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樓上的書店和地面上的人形成了一種區隔。在地面時,人滿為患到好似快無法呼吸,但上了書店,像穿越時空隧道,到了另一個平行世界。

邊度有書,正是近年來澳門主要觀光景點的新馬路的平行世界。推開門,不同於地面的喧囂,寧靜的,兩隻貓親暱從腳邊擦身走過、陽光輕聲灑在書店裡、書本靜靜地躺在書櫃上,書店最裡面,坐著有一位極為愛書的書店老闆──吳子嬰先生。

 

紙本不滅、書店不死

「喜歡一本書,除了會在意書的內容外,我會很在意書的編輯怎麼樣,封面設計怎麼樣、它的裝訂又是怎麼樣,我會很在意這些東西。」邊度有書的老闆吳子嬰說。近年來,各國出版業因為商業或美學上的需求,因此封面做得也愈來愈漂亮,愈能吸引眼球。「能被這些漂亮的書包圍是件很幸運、很幸福的事!特別是在書的銷售量不斷下滑的現在,我竟然還能因為喜歡書,而開一家書店。」吳子嬰解釋。

近年來,除了看書的人減少外,網路和電子媒體的出現,其實也快速地取代書的重要性。書的部分功能明顯地被平板電腦、電子書和臉書取代,但書會不會完全被淘汰?「不可能。書這個載體的設計,存在好幾百年,就代表這種閱讀習慣是被認可、是禁得起時間考驗的,這種習慣甚至也在你的遺傳因子裡面好幾世代,這也是為什麼電子書的設計,一直以來也試圖要更接近書的觸感。」吳子嬰斬釘截鐵地說。

書本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會消失,但書的銷售量不斷下降也是個不爭的事實。縱使如此,吳子嬰還是選擇開家獨立實體書店,「因為書店的功能不僅是在買書和賣書。書店可以辦各種活動、可以變成一個傳遞文化和各種文化資訊交流的平台,書店可以創造的活力和能量,不是依書店的空間大小來衡量的。」吳子嬰希望藉由開書店,讓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之間有更多可能發生。

 

個性書店與自家書櫃

關於選書,吳子嬰坦言一開始其實很任性,都選自己喜歡的書。但過不久,他就開始快速地調整,每一天不斷地看銷售數字,或者不斷與顧客聊天,知道大家的需求。吳子嬰提到:「雖然說是開個性書店,但開書店不是為了表達自己,還是必須符合很多他者想要買書的需求,我覺得抓之間的平衡點非常有趣,這對我來說不是種妥協,畢竟這是書店,而不是自家的書櫃。

吳子嬰認為書店的書和人是不斷在流動的,因此他常在思考書放在邊度有書的意義是什麼?在澳門的意義又是什麼?吳子嬰開書店是為了使澳門的環境、社會和城市的人透過書對話,近年來他特別挑一些城市規畫的書,因為澳門近年來因觀光盛行,人潮太多,城市開始無法負荷,他希望藉由書能讓大家想想,我們可以用什麼方式去解決。

 

喜歡台灣書店的文化

問起開書店的初衷,吳子嬰解釋,年輕時在台灣就讀大學,因為很喜歡台灣的書店文化,甚至還因此到誠品音樂館和書店工作,過了幾年,吳子嬰的心中產生了一個很單純的想法:回澳門開一家書店。「縱使很辛苦,但也很享受把美好的東西帶回自己的家鄉!」

澳門,說是全世界最繁華的角落也不為過。但在富麗堂華的高樓大廈及絢爛繽紛的霓虹燈中,哪裡可以讓人沉澱一日的匆忙、靜靜地讀一本好書呢?我會告訴你,在新馬路的二樓,在「邊度有書」。

 

圖文摘自:潮人物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