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總監 盧諭緯
創新,這個字眼,在台灣被談論的有些疲乏,但不得不承認,它的確是近來極為重要的關鍵字,同時大家也都為此而焦慮著。所謂當局者迷,抱著這樣的想法,過去三期我們帶著讀者走出台灣,看看別人的處境作法,也許對於我們思考自己的問題,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在芬蘭、英國之後,我們來到了全球創新能量最豐沛的美國。我自己飛了一趟矽谷,在Google年度的開發者大會上,許多應用的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也看到就算是目前網路的霸主,Google對於未來仍是不敢掉以輕心。記者劉建宏則飛到美東波士頓地區。如同台灣南北有著差異,美國東西岸也有所不同,西岸在多元移民的環境下,一向較崇尚自由,表現在行為上,也相對自在不拘些;而東岸則是在歐洲移民的文化背景下,較為保守優雅。但近幾年,波士頓地區轉回了科技相關產業,之所以說轉回,原因在於波士頓地區有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加上鄰近國防單位,其實科技能量相當厚實。隨著創投資金的轉向,這裡呈現了不一樣的創業氣氛,也許沒矽谷那樣的野性衝勁,卻多了些穩健經營的思維。看多了矽谷的創業傳奇,美東的故事倒有另一番趣味。
跑了三個地方,我的感想是,台灣的基礎條件並不差,甚至許多的想法、創意也都有可取之處。例如在Google大會上,來自台灣的遊戲開發商雷亞就驕傲地成為兩個遊戲策略夥伴之一,另一個則是來自有著深厚遊戲傳統的日本。但為什麼台灣整體氣氛樂觀不起來?關鍵原因也許就在於我們害怕失敗,而不敢作夢了,我們總是看到困難處,忘了點出機會。在舊金山的會場裡,雷亞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游揚就說,這是個無國界年代,只要大膽一點,其實機會不少。
就如同行動商務,這個趨勢也談了好一陣子,總算在今年看到較多的成長。我感動的是,當許多大企業還在猶疑之際,反而網路的賣家們非常積極地投入,而且取得不錯的成績。在現在的環境下,創新比的不是誰先想出點子,而是比誰先落實,多問一點「Yes, And」,少說一點「Yes, But」,解決難題的方法,也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難找。
文章摘自:數位時代 244期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