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要的生活It is my Life |
![]() |
2005年,林文堂在美巡賽資格賽功敗垂成;2009年,他成為睽違20 年後重回名人賽的台灣選手;美國,好像是林文堂該去的地方,但他始終不是這麼想。 幾次約訪林文堂幾乎都是在他從小成長的新豐球場,即便現在已是台灣高球一哥的他,每天都還是會到球場練球。即使是訪問當天,他在送完小孩後,也是直接到練習場練球。只要不是出外比賽,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學、陪伴家人、到球場練習,就是林文堂的每日行程,聽起來簡單無趣,卻是他在違背輿論壓力、大眾與贊助商的期待下,所奢求的生活方式。 或許,一般人會認為他沒志氣,不趁年輕時全力衝刺,只撿好賺的打,還曾經喊著要提早退休。認識林文堂接近20年的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選擇,因為登上高爾夫世界舞台的機會不是隨時有,不管是贏得某場大賽或是經過層層的資格賽考試,沒有一個方法是簡單的,可能一輩子只有一次;但對於林文堂而言,美國一直不是他所想要的,卻不只一次與他的職業生涯有交會!問他會後悔或遺憾嗎?似乎也沒有類似的想法;畢竟,出外打拼是自己的事又得與家人分離,在沒 有打出成績前,是不會有人關心的,即便是打出成績為台灣爭口氣時,短暫的輿論肯定,也換不回一個家為這些事所付出的代價。 林文堂超齡的沉穩想法,似乎讓日子變得沒有期待;但或者應該說,他喜歡讓一切在可以掌控的範圍內。在場上必須冒險打險球時,他會放手一搏,然而在生活的態度上,他以家庭安定為宗旨。就如他前兩年所買的一輛跑車,也是因為有四門的款式,他才願意購買;否則喜歡飆速與快感的他,不會犧牲家人的乘坐需求,而自己買一部雙門跑車。 林文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他的服裝只有打球裝,連襯衫和牛仔褲都沒有,更不必說輕便的西裝外套;出席記者會與配對賽晚宴,他的盛裝就是球裝了。這是他首次以時裝打扮接受媒體採訪拍攝,他有些不習慣,然而每件衣服與褲子都像是為他量身訂做的。他是可以當型男的,迷人的笑容與帥氣的側臉輪廓,連攝影師都讚賞,所拍的照片張張都是精采之作,只是他沒想過、也不會去做而已;就像他在職業生涯上的選擇,改變或許會更好,但他更喜歡把握眼前的幸福感。 |
![]() 林文堂 |
職業生涯的選擇林文堂2005年去考美巡資格賽,當年應該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波高峰,挾著在亞巡與台巡的成績,他去叩關美巡賽的考試。在10月底加州SCGA球場的第一關,預計168人取19人,他以70-67-67-65的成績拿下第二名打入第二關;11月底在Oak Valley的第二關,只剩78人取19名,林文堂打出73-74-69-73低於標準桿一桿,進入最後的第三關;最後一關有全球165位高手與賽,包括當年沒打好的美巡球員。林文堂最後一關的考試並不順利,先是跟桿弟溝通不良、後有 肩傷復發,最後只取得次級巡迴賽的半卡資格。林文堂隔年沒去打次級巡迴賽,也沒再去美巡賽的考試。 接下來,林文堂的另一波高峰是2008年底的香港公開賽,當時他跟前球王羅伊與另一位球員進入延長賽,經過一洞延長後只剩他跟羅伊,第二次他的球開到左邊樹林,而羅伊就在球道上等著;他的一記媲美去年華生在名人賽的樹林大右轉球,逆轉乾坤地贏下比賽勝利,擠進世界前50的排名,也因為香港公開賽是歐亞共同承認賽事,林文堂取得歐巡的參賽資格,然而他對歐巡賽也沒興趣。 隔年2009年,林文堂確定參加四大賽的第一站名人賽,那是繼陳志忠之後的20 年,台灣首度有球員去奧古斯塔。他在那之前參加了兩場WGC的大比賽,成績都不盡理想,原因並非實力不夠,而是那種等級的比賽,對於一個非本地新人實在困難。以林文堂目前的職業生涯來看,2009 年的名人賽似乎已經是最高點了。 這兩次與美巡大舞台擦身而過,證明了林文堂有那樣的實力,在沒有先前的經驗與賭身家的投入下,想以一個過客的身分出頭,實在很難。他重新回到所習慣的亞巡與台巡賽,沒有遺憾和怨言,相反的,可能還更加深他對於選擇的肯定。有些事有經歷過就好,要在別人的場地跟世界一流高手決戰,那幾乎是沒機會;反過來,如果請他們來亞洲的場地拚高下,或許就跟之前的香港公開賽一樣,比較有機會贏。 經過世界大賽的洗禮,林文堂在觀念 與訓練上有所收穫,讓他回到亞洲舞台更具競爭力;原本以短桿跟才智致勝的他,因為投入健身的行列,讓他的擊球距離越來越遠,桿身的硬度也比年輕時用的更重、更硬,宛如一個全新版本的林文堂。於是,他在健身房不斷的追求重訓和突破,直到腰部、手腕受傷,林文堂的戰績也跟著下滑。時間點剛好接在名人賽的巔峰之後,讓人誤解他已經沉淪不起了。 受傷後他積極復健,不再做重量訓練,反而是以跑步加強體能及做伸展,重回以往那位以頭腦打球的林文堂,體能跟柔軟度只是維持他的身體戰力,一切回歸正軌。一直到去年,他才在亞巡的菲律賓公開賽開張,並連續兩年在台巡的高雄公開賽奪冠,證明自己在所屬的舞台還是有競爭力。問他現在是處於職業生涯的哪一階段?他很有自信的地說:「最好的才要開始而已!」就像他拍照時所露出的自信笑容,我們等著看他如何再創高峰。 |
![]() |
台灣一哥的負擔林文堂在闖了兩次美國之後,不知何時起被媒體稱為台灣高球一哥,這是對他高球生涯的肯定,也鞭策他必須為大家的期待與比賽的延續努力下去;除了當球員,對贊助商更肩負了巡迴賽看版人物的責任,對於後輩還有啟後的義務,總是要有人繼續扛下一哥的名號。 就像他上個月才衛冕成功的高雄公開賽,會長對他很好,希望只要在高雄辦比賽,林文堂都能出席,而其他比賽的主辦單位也都是這樣要求。林文堂當然知道這層道理,所以只要不跟外國比賽衝突,一定留下來打台灣的比賽,支持本土的巡迴賽。即便如此,有時他還是做了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選擇,有一年在高雄的比賽,比賽獎金是300萬台幣,卻跟一場150萬美金的亞巡賽撞期,林文堂還是留下來支持台灣巡迴賽。 除了台灣內部巡迴賽的參與,林文堂本身也是亞巡賽的球員代表,必須出席亞巡賽的一些會議,一開會幾乎都是一整天,為了球員的權益與台灣在亞巡賽的席位,林文堂只好分擔時間去扮演這些角色。的確,以林文堂在亞巡賽六勝的紀錄,他的同輩球員或是新一代選手,短期間要超越他實在很困難,面對台灣在亞巡賽勢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他也積極地拉拔後輩。 跟他同屬於仰德集團的詹世昌與洪健堯,算是最被看好的新生代。詹世昌是2010年台巡賽賞金王,今年在亞巡次級巡迴賽的ADT賽程,已經拿下兩勝;至於洪健堯是去年唯一考上亞巡賽的台灣球員,也是台巡賽的賞金王,今年才在大陸四川拿下一場勝利,但是兩人在亞巡賽還沒有任何的勝利。林文堂對於這兩位新秀而言,既是競爭者,也是教導者,他說:「可能我對他們講話的口氣會像是在刺激他們,但是我帶他們練短桿的時間也是最多的。」 「我希望他們都可以再成長,共同撐起台灣巡迴賽,並把台灣在亞巡賽的能見度重新建立,不是製造更多的台灣一哥,而是有著更多贊助商與媒體所喜愛的球員,讓比賽的精采度更強,一起支撐起大家的舞台,也讓每位球員保留一點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一哥的榮耀與負擔,林文堂點滴在心中。 |
![]() |
家族傳統的延續熟知林文堂家族的人都知道,他們一家包括叔叔都是職業球員,從父親林佳開始,叔叔林吉祥、二弟林文科、三弟林文鴻,各個都是叫得出名號的大球員。在林家的男生,當職業球員似乎變成了家學傳統,因為走上職業高球路所需要的資源,他們都可以取得,而且是最直接、最好的,但肯定也會是要求最嚴格的。 只是,第三代的傳承似乎沒有著落,老大林文堂只有一個兒子,只是玩票性質打了一陣子,二弟林文科未婚,三弟林文鴻的兩個小孩也打著玩,林家的第三代pro可能後繼無人。這一點看在爺爺林佳的眼裡,比當爸爸的林文堂還急。回想當年,林文堂看著爸爸林佳贏球的風光景象,也走上了球員之路。時間飛逝,現在的林文堂兒子也是看著父親在媒體曝光,明瞭家裡的財富都是靠打高爾夫賺來的。但林文堂跟太太卻不鼓勵兒子跟進,原因只是:太辛苦了,讀書好像比較輕 鬆,而且小孩子書也讀得不錯。 林文堂的兒子只短暫地學過球,也參加過高協一次的正式比賽,可能是家族傳統吧?第一次就拿回第一名的成績,真是虎父無犬子!但是在課業壓力不斷地增加、以及父母親的鼓勵念書下,林文堂的兒子就像一般升學班的小孩,每天在念書與考試中度過,下了課還有家教來家裡上課。只是,一股不安定的氣氛一直醞釀著,小孩子悶著不說,大人也不主動提出,直到名師家教跟小孩子說了一段話,「不管從事各行各業,你不能當其中之一,你要是其中的唯一!」 這句話似乎戳破了林家兩代之間不想說的秘密,林文堂的兒子鼓起勇氣跟他說:「爸爸,我是可以好好地念書,但是我沒有熱情!」林反問:「那你的熱情在哪裡?」「我想當運動員,我想打高爾夫。」突然間,林家的高爾夫家學傳統又浮出檯面,那是林文堂與太太所無法阻擋的宿命。與其阻止,不如盡力幫助他,林文堂暑假就要幫兒子轉到仰德國中,開始過著上學與打球的生活。 以後,兒子跟林文堂在球場上會是學生與老師,不再只是兒子與父親。那個坐在跑車副駕駛座的小孩,不想只是當個觀眾,他想變成球場上的主角。就像當年林文堂開著父親的跑車上高速公路,父親提醒他,「咱這是跑車耶!」於是,林文堂把油門踩到100公里,父親再提醒了兩次,林文堂就不放油門了,直到接近200公里,父親才又提醒他,可以了! 林文堂在高球的成功路上,選擇了以家庭為重的生活方式,他得到了與家人、小孩一起成長的願望,卻無法幫兒子做未來的選擇;或許,小林文堂在未來面對跟父親一樣的機會時,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因為,那可能是他所要的生活方式! |
圖文摘自:OneGolf 玩高爾夫4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