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高收益債潘朵拉的盒子

◎黃嘉興 CSIA

景氣循環不僅僅對股市的投資策略與績效產生影響,對於債市的策略與績效也同樣影響重大。對於偏重債券基本面的投資人來說,目前的景氣循環正進入對其極為有利的環境。全球重量級的普信資產管理(T. Rowe Price)國際固定收益投資長指出:自2009年債市價格呈現大幅上揚以來,收益率與資本利得的空間將愈來愈少,但是信用市場在經濟基本面獲得重大改善的情況下,持續提供投資人穩定且具高吸引力的收益。且相對於聯準會任何貨幣政策的變化對市場造成的衝擊來看,信用型商品也呈現較低的敏感度。

不論如何,從資本利得的角度來看,信用型商品的投資人仍有機會在新的市場發掘巧妙的投資機會,這些市場不僅相對較新,且近年來成長極為快速(例如歐洲高收益債與當地貨幣計價的新興市場公司債)。為了追求信用型商品潛在、巨大的風險溢酬,投資人應該改變過去傳統刻板的投資觀念與行為,跳脫相對應指數的框架,同樣也可以用類似股市的主流股,或是高成長股的策略,在信用市場獲得更優異的報酬率。

即將進入升息之際 投資人更應繼續持有信用型商品

如同美股的表現,過去5年來信用型商品的投資人同樣也享有亮麗的報酬率。但是隨著絕對收益率與利差的壓縮,固定收益的投資人接下來將面臨更具挑戰性的環境。由於基本面的改變將導致個別標的之間收益的差異性。此時最佳的投資策略就是先不去考慮相關對應指數以及投資權重的配置,善用新的利率環境(從QE退場,到低利率環境,再進入利率正常化等不同階段)所造就的資本結構來布局不同類別的信用市場。藉由這個策略,將可有效地因應聯準會接下來一連串的利率正常化的動作。

此時為何還要繼續投資信用型商品?有許多強力的理由來支持這個觀點-就固定收益的投資組合內容來看,信用型商品確實有效地提高了投資組合整體的收益率(特別是組合中有大量的政府公債與主權債的部位時)。在利率與通膨率雙雙維持在低檔的環境下,信用型商品相對於公債低收益率的優勢,在接下來幾季仍將會持續存在。


完整精采內容,詳見《萬寶周刊》10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