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生活 品味文化

放眼國際,找到具備自然人文特色的高地,與萬物和諧共生,做好環保綠能,建構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生態文明示範社區,發楊愛的文明,行大功德,體悟人間最有價值的事。

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中國老祖宗的智慧,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長存的底蘊根基;「大者兼善天下,小則以和為貴,敦親睦鄰」。然而,現代中國人多數沒有關切到,這些老祖宗留傳下來的生活智慧,其所展現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是得來不易且勢在必行的,它將有益於人類資產的保育。儒家所宣導的生活觀「敬天愛人」,正是源遠流長可持續發展的真理。

關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文化與習慣用品,老祖宗更已經為我們貯備了無虞的解決方案,等待我們去承襲與傳承,以超越當今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心不古⋯各種問題所引發的困境。

在過度發展的現代世界,從少數民族的生活當中,反而能發掘祖先智慧的體現,例如:人文生活特色、飲食文化、手工製品創作、耕作生產等。

隨處可見到他們與大自然相生相息的精神文明,這些對多數的都市人而言,都將帶來極生活化的體悟。

麗江幾千年來的發展,未破壞固有原貌,是取之於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典範。

我們融入當地生活,學習就地取材,深入瞭解當地的民生用品與生活方式,希望藉由專家的研究,有愛心地發揮當地資源與環境優勢,讓人類能夠生活在自然中所創造出新的生態文明。

中國式田園風貌

中國向來以農立國、修身養性、敬天愛人等歷史悠久的務農哲學。務農等於靠天吃飯,學習與天地和諧共生。然而,中華文化在現代化生活中已經快斷了根,大家將時間、精力投入在充滿水泥大廈的物質生活與無謂的競爭上,讓原本喜愛簡單自然的「我」染上了污染的顏色。

「把黃土變淨土」。每個人心中都有淨土,淨土是乾淨的土,黃土地孕育出植物的純淨,就像人生的淳樸一樣。我們要藉由深耕土地,恢復淨土,找回本我,找回悠久的華夏文明。中國的自然山水,雲裡霧裡的潑墨淡彩意境,猶如陶淵明的田野山林境界,這般山水之美,是國外沒有的意境,有別西方的農業工業化形式。

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使古城清淨而充滿生機

西方的農耕法是機器式作業,以圍籬區分農地;而東方的農耕則是採用自然法,用土堆分隔,原始卻不髒亂。東方農耕乃是配合土質、地勢與氣候,能將農耕過程精簡化,而且人工務農的心態與工法比較保有彈性,能填補土地的空隙與空閒,依節令輪作交替,與自然協調發展,別有一番特殊景緻。

在麗江,找到「中國東方式」的獨特風格,營造中國式田園風貌。麗江人發揚中國的務農特色,至今仍保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生產當地具特色的農作物,結合當地土質、水、食療,以及酒的文化,衍生編織出當地的飲食配套,形成麗江民族風格與生活文化。

生活,就是文化!

麗江淳樸卻土氣,多年來以其特殊的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致,吸引諸多國際人士到訪,許多人士因此而留下定居,有著「人間天堂」的美譽。

隨興走在束河古鎮的老城區,看到一位老太太杵在家門口曬太陽,寧靜和諧的氣氛,使大家忍不住紛紛按下快門,留住這美好的畫面。老太太發現了,搖了搖頭、揮了揮手說:「別拍、別拍,老咯、不好看咯」。但融入環境的老太太,其實在照片中呈現出另一種美。

在上海、西安擁有事業多年的建築師—林賢泰,以他愛好建築與文化的專業角度來看麗江。他說:「初次接觸納西族人,馬上就可以發現他們的單純與純樸,在與遊客來往互動中顯露出純樸的本性」。

同時,他喜歡收藏具有生活文化代表性的用品,包括與大自然像結合的泥塑神像、敬天祭天所用的圭、東巴文古書⋯等,一路把各式各樣的當地人文寶藏都帶回家了。

林建築師細細翻閱東巴文的古書發現,在麗江至今還沿用著東巴文,是以象形文的形式,呈現出人們在生活上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密切關係,交融出在自然中和諧生活的精神文明;可貴的是,麗江人隨時傳承並傳授這古老的文字與智慧於生活中,充分體現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

納西族象形文字具有濃厚的圖畫文字特點,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

在麗江人的價值觀念中,自然萬物各有其神,例如:山、水、雷電、雨⋯等都是值得景仰的神祗。他們用土將各個神的樣子砌成泥塑偶,以示尊敬之意。

而麗江人祭拜上天時所用的「圭」,在祭拜時插到土中的木製長條聖物上,也繪有大自然中的花紋、動物⋯等象形圖騰,由此可見,在麗江人的心中、生活中,充滿了大自然的元素。

再來看看麗江的建築,從住屋建築、古樸的石板地、茶馬古道...這些都是環保與智慧的最佳表現。

他們所住的土塊厝,其建築用料與原則是最環保的,因為造屋作為骨架的木材,可重複利用,而砌牆所用的當地自製土磚,即使碎了也能和水重燒形成新磚,再度利用。由於麗江相對的地域較平,被山水圍繞,水從高處往下流,整個城市乃是根據水路建成,家家戶戶都臨水而建,連引渠灌溉的配套都考慮周詳,對水的應用與珍惜到達極高境界。

連世界上許多號稱最先進的地方所達不到的生活層次,但在麗江卻是輕鬆平常,本來就有,從來沒變過的。走進人家裡一看,發現連最需要清淨水才能養活的鱒魚,只要引進屋外的自然流水就能養活。

難怪林建築師說:「山水是老天爺賜給麗江的寶藏」。在麗江,看他們的生活,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簡單的環境孕育出簡單的人。

當地居民在修建屋時,仍保持傳統風貌,在此可真正感受到古樸、和諧的組合。

科技始終於人性

先輩所留傳下來的生活用品製作方式,也是不可埋沒的「助人科技」,這些創意結晶,對人類生活帶來長遠的幫助卻又不會對現存環境造成威脅,等待我們去發掘、傳承、改良。

例如:手工香皂的製作、豆腐的製作、造紙技術、編織技術、蠟染技術、養蜂技巧⋯都是生活常用的必備品,只因垂手可得,也就忽略了當中製作的訣竅。如果有一天,一切都必須從新開始,凡事都要自己動手做,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新生活?

大水與大旱造成遍地饑荒的今日,我們要更珍惜土地資源,充分發揮土地的自然價值。現代農耕要學習保留原生態的資源,搭配可持續發展科技,有效發展土地的可耕作性,在自然簡樸的耕作中還有可持續發展科技的功能,有效率地耕作生產。

讓自然空間保有特色的合理發展,進行人類生存環境的景觀與功能規劃,融合當地自然特色材料與綠色環保的資源節約建築,都是可幫助無數人類的科技。

此外,在生活上有助於節約能源,自然匯聚資源的科技設施,也是社區的需求重點,例如:太陽能、集水設施、水資源迴圈應用與淨化配套,與有助於縮短城鄉差距的即時交流空間、跨區醫療診斷服務、強化社區智慧服務的電腦系統,以及網際網路應用環境,都是未來能幫助人們做好新生活準備的工具。

我們除了以感恩之心,珍惜此刻的美好生活,努力實踐個人理想與目標,更要懂得預防災難的發生,設法將未來面臨災難可能帶來的傷害與損失降到最低。


圖/文 來源:簡單農場在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