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潛力員工:
|
朱榮耀 著 |
任何企業組織中,設想最多,思考最多的那個人,一定是老闆,因為老闆必須統籌全局,不只是公司全局,還包括市場全局。 認真思考一下你會發現,你和老闆最大的不同是看問題的角度。就像面對同一片星空,航海員尋找的是方向;詩人尋找的是浪漫。星空不變,但每種人觀察的結果卻各有不同。同樣的,當你站在員工的角度看待公司、看待工作,你和老闆就形成了思考的差距。無論你把工作做得多麼出色,和老闆比較起來,難免顯得目光相對短淺,所以,首先你要學會老闆的思維方式,像老闆那樣思考問題。 企業培訓師劉悅坦在某公司做培訓,參加的人有公司的三位老總和部分核心員工。當螢幕上出現第一張圖片時,劉老師問大家看到的圖片是什麼? 第一個人是員工,他回答說:「大樓。」劉老師不置可否,繼續問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是一名員工,他和第一個人的答案一樣,劉老師不動聲色,繼續問第三個人。第三個人是一位小組長,他想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說:「是……灰色的高樓。」劉老師叫起了第四個人,這個人也是一名組長,他在聽了前面的回答之後,又做了補充:「一座分成三段的高樓。」之後,劉老師又繼續叫起員工來回答,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但是都是圍繞著高樓,只是說法越來越講究,形容詞越來越多。 最後,劉老師開始問老總。老總簡單地說:「這是一個戶外廣告的載體。」劉老師點點頭。這才是他想要的答案。 從這個小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區別。聰明的員工,首先會把自己和成功的老闆進行全方位的評量比較,找出自己的差距。這個差距的意義,不光是指有形的金錢、人際資源、地位等,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對待問題的態度,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思路決定出路,一個人的思維有多寬,他的前途就有多廣。就上面的案例來說,我們需要向老闆學習的地方有三:
|
要「專業化」不要「職業化」很多員工在自己的業務上算得上是獨占鰲頭,卻效率不足,這通常因為他並不理解產業的全盤專業,因此在與其他上下游專業接軌時,就產生低效率的問題,也造成他總是無法成為那個最受老闆青睞的人。其實,這樣的「專業」並不是我們所講的「專業化」,只能算是「職業化」。 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區別就在於:職業化的人只做某一種事,而專業化的人,不但力求做好自己的工作,還關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所有專業,把所有的事情都當成自己的專業。例如:普通人看到的是大樓,廣告人看到的是戶外廣告的載體,這就是專業化。 當今,新型企業領導者的主要職能是,協助公司適應新的現實,並迎接新的價值挑戰。這種新的領導方向將不再由一位「負責」的精英人物所提供,它將從每一個人內在的能力中產生。這種領導方向不是假定擁有一切答案,而是盡力授權給員工,讓他們去處理自己的問題,處理與自己相關的各種問題。 每位員工都有了像老闆一樣思考的機會,我們必須要把握這樣的機會,向老闆學習。雖然他由自己經歷的辛酸中獲得的經驗我們無法獲致,但是他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模仿學習。只要掌握了其獨到的創業經驗和思維方式,我們就能夠逐漸具備當老闆的素質。 |
跟你說句心裡話當你開始對自己說「如果我是老闆會怎樣」的時候,你離在公司脫穎而出的時候就不遠了。因為,當你這樣問自己的時候,就等於在用老闆的思維方式思考。只要你深入思考,積極行動,那麼你所獲得的評價一定也會提高,很快就會成為公司的傑出人物,同時也具備了成為老闆的潛質。 |
文來源:贏在工作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