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大院 桐花樂活公園 |
|
位在苗栗銅鐲桐花公園裡的客家大院,原本只是做為公園的管理站,卻因緣際會發展成現今的客家大院,聲名更勝於桐花公園,縣政府更將新落成的客屬大橋上,掛上了大大的客家大院四個大字,彷彿這座大橋就是專為客家大院而設的。 |
text/photo﹣趙立偉 |
![]() |
客家大院位在銅鑼的雙峰山山腰上,隔著後龍溪與苗栗公館鄉相望,公館鄉是早期苗栗縣發展的核心地帶,基本上沿著現今的台6號省道發展,後因縱貫鐵路的通車,才將整個發展核心轉移到鐵道沿線的銅鑼鄉,而為了持續公館鄉的發展,縣政府從銅鑼火車站闢建了一條通往台6號省道的沿山公路,而客家大院就位在沿山公路的中間點。 |
客家大院位在銅鑼的雙峰山山腰上,隔著後龍溪與苗栗公館鄉相望,公館鄉是早期苗栗縣發展的核心地帶,基本上沿著現今的台6號省道發展,後因縱貫鐵路的通車,才將整個發展核心轉移到鐵道沿線的銅鑼鄉,而為了持續公館鄉的發展,縣政府從銅鑼火車站闢建了一條通往台6號省道的沿山公路,而客家大院就位在沿山公路的中間點。 |
文風鼎盛的雙峰山 |
銅鑼鄉的發展最早起於清朝的乾隆初年,由粵藉人士藍之貴率領族人入墾,後因遭到彰化的王桂麟忌妒,在1745年時向官府謊報他是土匪,官府也不明就理就派兵圍剿,墾戶當然不敵官兵,整個墾區最後只剩三間茅屋,而被稱為三座厝。 到了1747年同為粵藉的吳士貴及吳榮芳再次入墾銅鑼,從現今的銅鑼火車站附近一路往南開墾,正式開啟了銅鑼的發展史,而銅鑼這個地名最早是由銅鑼灣演變而由來,在現今銅鑼村及福興村一帶的台地,北連南勢坑,西連苗栗丘陵,南接雙峰山餘脈,形成一個三塊三麓所圍成的圓弧形,就像是樂器中的銅鑼,而台地又是三面環山,形成一個灣狀,因而有銅鑼灣之稱。 到了清朝乾隆的末年銅鑼開始設治,就稱為銅鑼灣,由淡水廳的後壠堡所管轄,到了日治時期的1920年,因地方官制的改革,將銅鑼灣的舊名改為銅鑼庄,由新竹州苗栗郡所管轄,台灣光復後的1950年,再改制為苗栗縣銅鑼鄉後,就一直沿用至今。 銅鑼鄉最富盛名的就是雙峰山了,雙峰山又稱為筆架山,它的盛名起自於清朝時期的一位舉人吳子光,在他還未中舉人之前,就在他位在雙峰山上的住家開起了私塾,取名為雙風草堂,一邊準備科舉考試,一邊收徒教書,終於在1864年讓他一舉得到舉人,出自他門下最著名的就是丘逢甲了,他也是銅鑼地區唯一的進士,另一位還是文武雙舉人的賴廷彰,而秀才更是多達十幾人,因而有「筆架雙峰現文光」之說。雙峰山不僅文風鼎盛,山形景色更是秀麗,因而也被列入了古苗栗的八景之一「雙峰陵霄」。 |
五月雪的大本營 |
自從2002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首次在苗栗的公館,舉辦了第一屆的客家桐花祭後,賞桐花便成為每年四五月最盛大的休閒活動,其實油桐樹並不是台灣原生種,而是在日治時期才引進栽種的,引進的初衷也不是為了欣賞它美麗的花朵,而是被當為經濟作物,取其油脂製成桐油。 桐油的運用相當廣泛,包括了可製成保護木器的塗料、油布及油紙等防水材料,以及油漆與印刷油墨的原料等,因油桐樹原產於中國大陸的長江流域一帶,桐油的運用在中國大陸很早就相當盛行,但在清朝時移墾台灣的漢人並未將油桐樹帶來台灣,以至於台灣早期並沒有相關的產業,而是要等到日治時期,才由日本政府將油桐樹引進,在新竹及苗栗一帶的客家大量種植,並在當地發展成產製桐油的產業。原產於中國大陸的油桐樹屬於三年桐及木油桐,而台灣自日本引進的品種則是日本油桐,其製油的方式以壓榨油桐樹的種子取得油脂,稱為生桐油,若再進一步加入一氧化鉛等原料,則可熬製成熟油桐,熟油桐不論在透明性、粘度以及乾燥速度都優於生桐油。油桐樹除了種子可榨桐油之外,樹皮也可製膠,果殼可製成活性炭,根、葉、花與果實都可製成中藥,樹幹更可做為建材之用,具有防腐的功效,油桐樹可說是整株樹木都可利用,經濟價值相當高。 當賞桐花被推動成為每年一度的熱門活動後,苗栗縣政府更是乘勝追擊,在雙峰山的山腰上闢建了一座桐花公園,佔地19公頃的園區,除了有密集的油桐花可賞,整個園區也充滿了其他各式的景觀植物及造景,後方還可連接上雙峰山的山徑,這裡也有許多的油桐花可賞,只是對比人工化較重的桐花公園,雙峰山步道更顯得自然了許多。 其實銅鑼除了是油桐樹的大本營外,原生種的樟樹也是相當多,早期在油桐樹引進之前,提煉樟腦還曾是銅鑼的重要產業之一,就在雙峰山附近,還因此而衍生出了樟樹林這個老地名。 |
![]() 左圖:公園裡除了有桐花可賞,還有各種的植栽及造景, 即便不是桐花盛開的季節,還是相當有遊覽的價值 右圖:公園裡設有許多的生態池,池水除了可供水中動植物棲息,也有調節溫度的功效 |
客家夥房的智慧 |
客家族群在苗栗的比例高達65%,其餘才是閩南、泰雅、賽夏及少數的平埔族,所以說苗栗是客家大縣一點也不為過,客家人在中國大陸時,就是一個常常遷徒的一個族群,從原來的中原一路遷徒到福建及廣東沿海,一路做客他鄉,而有了客家的名號,客家人一路遷徒也養成了他們克苦耐勞及對於環境的強大適應力,這個部份很明顯地表現在客家傳統的習俗,以及他們所居住的房舍。 客家的傳統房舍在中國大陸以圓形的土樓著稱,這種型式的房舍有易守難攻的特色,也可活絡家族之間的情感,但客家人來到台灣後,針對本地特殊的氣候環境,發展出了類似閩式建築的三合院。 不論是大陸的土樓,還是台灣的三合院、四合院,客家人都稱為夥房,客家的三合院外型上雖然與閩式三合院很類似,但卻有許多細節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客家人獨特的習俗與生活上所展現出的智慧結晶。 一般而言,客家的三合院是由一幢正廳,兩旁再延伸出與正廳垂直的橫屋所組成,再由護牆包圍出內埕,而護牆之外則是外埕,外埕前方再設一個半月型的半月池,這個半月池具有蓄水、消防、調節溫度的多重功能,符合了地理學上的聚財避火之說,房舍後方設一個半月形的花台及刺竹,除了具有防盜的功能外,也有化胎靠背之意,在地理學上有為後世萬代祈福之意。 閩式三合院和客家三合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廊道及廊間的設計,閩式三合院多採用內置式的廊道設計,客家三合院則採用外廊道的設計,而廊間則是客家三合院獨有的設計,閩式三合院並未設有廊間。 外廊道即是將連接正廳及各個橫屋的走廊放在房舍的外面,而每個房舍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廊間則是在正廳與橫屋轉接的地方,設了一個開有四個門的房間,而在廊間的屋頂,採用了轉溝的設計,這種造型優美的轉溝,在雨天時具有排水的功能,而勤儉的客家人,在這個時候就會拿個陶缸在轉溝的下方將雨水接起來備用,相當具有巧思。 |
![]() 客家三合院會用圍牆區隔出外埕與內埕,而內埕主要是曬榖及兒童遊戲活動的空間 |
官拜七品的客家婦女 |
客家人的慎終追遠也可在房舍的設計及陳設看到一些端倪,像是在正廳大門的上方,客家人都會開兩個圓窗,稱為堂眼,這兩個堂眼就像是人的一雙眼睛,也象徵著先人看護著在內埕玩耍的孩童之意。而在大門的正上方則會寫上堂號,代表家族的起源之地。 不同於閩南人在正廳多是供奉神明,客家人的正廳則是祭祀祖先,客家人的祖先牌位稱為家神牌,在牌位的前方依序擺放香爐及茶架,每天早晚各上香一次,茶水則是每天早晨更換一次。 客家人的家神牌還有大小之分,大牌上寫著原始祖,或是來台之後的開基祖的先人,小牌則是寫著各個分支,女性的部份一律只寫姓氏,而稱謂則是孺人,依照舊時的稱謂而論,孺人是對七品官職夫人的尊稱,但為何尋常的客家婦女都可稱為孺人呢? 原來在南宋末年,元朝的軍隊攻下了南宋的首都臨安,當時的益王趙昰及廣王趙昺在國舅及朝臣的護衛下逃到福州,並在此地建立起臨時政府,由趙昰即位為皇帝,但元朝的軍隊仍是積極攻打這個小小的朝廷,三年後就將他滅掉了,留下陸秀夫帶著趙昺倉徨逃離,在逃難的過程中,有一群英勇的客家婦女捨命掩護趙 昺,讓他可以順利逃出元軍重重的包圍,雖然後來南宋還是被元朝所滅,陸秀夫背著趙昺跳海身亡,但南宋皇帝仍是封客家婦女為七品孺人,從此客家婦女就一直以孺人為其稱謂。 除了小家神牌列出了客家家族的各個分支,在廳下的對聯也細述著家族的歷史及遷徒過程等,客家人稱此為楝對,再加上正廳上的堂號明示了家族的起源,可見得客家人對於家族淵源的重視,這也是為何客家人的族氏宗親會如此的綿密。 |
圖/文 來源:愛台灣旅遊誌 No.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