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生階段 不同的理財步伐

文/許智雄

「理財不需要很高的智商、高明見解或是內線消息。理財需要穩健的方法及堅定的意志,不讓情緒輕易的改變這個方法。」

-華倫巴菲特-

每個人從開始賺錢到退休約從二十五歲至六十五歲, 這四十年的黃金時期在人生每一個不同階段如何理財?根據個人或家庭的資產和收入狀況,以及職業、年齡特點構建出幾個不同階段的理財要點。


二十至三十歲 單身期

積極投資自己 培養專才 努力存第一桶金

現代的人平均結婚年齡約三十歲後,該時期也是剛開始踏入職場工作,沒有太大的家庭負擔,要為未來家庭積累資金,關鍵是打好基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由於此時負擔較輕,年輕人的保費又相對較低,以風險考量可為買入一點人壽保險,減少因意外導致的收入減少或負擔加重。

把工作的薪水花在買書閱讀或參加各種培訓上。拿到專業的證書培養自己未來工作競爭力,積極培養人脈,薪水就有機會比其他人高出許多。知識就是財富,趁年輕時把錢花在名牌上或不需要的消費品上,不如投資自己的腦袋。



三十至四十歲 家庭形成成長期

讓第一桶金用錢賺錢

這個時期在職場上,無論是工作經歷或是體力上都是最顛峰的時期,也同時是家庭消費的高峰期。收入雖然有所增加,但可能因為生兒育女或購置房屋,需要支付較大的家庭開銷。此階段的理財稍有積累後,可以選擇些比較積極的理財工具,如股票型基金、股票或債券等,以期獲得更高的回報。



四十至五十歲 把握人生黃金期

找出自己的理財方程式

這期間在職場工作年資夠經驗也豐富,工作能力、工作經驗、經濟狀況都達到了最佳狀態,加上子女開始獨立,家庭負擔逐漸減輕。因此,理財重點應側重於資產配置。不宜選擇高的風險投資,這時對於健康也要多注意,財富就算再多的零,沒有健康,就是少了最前面那個壹,一切都沒有太大意義;還要存儲一筆養老金,保險適合累積養老金和資產保全。



五十歲後 退休規劃作周全

作好養老理財計劃必須考慮幾個因素:負擔與責任(有無貸款、需要撫養子女等)、居住的安定、收入狀況、勞保給付、通貨膨脹、健康情形等。享受退休生活財務上必須有完善的規劃。而財源不外乎儲蓄、投資與保險三大塊, 一般保險的最高投保年限為六十歲,所以建議早一點開始投保,讓保護網儘早生效,也可以享受較低保費優惠。退休後面對最大風險便是醫療和照顧費用,因此在考慮保險時,應讓自己的保障能更加完備。



理財的9個好習慣

  1. 習慣存錢 財務自由不是一天就可以實現的,除了前面說的記帳之外,存錢是重要的習慣,每月固定存錢,大錢就是從小錢來的。
  2. 多閱讀 書中自有黃金屋,每天每週持之以恆的閱讀,不懂就翻書或問人,不用成為財經專家,相信對於投資理財也會有自己的獨立看法。
  3. 良好工作習慣 理財是把可運用的資金做妥善的規劃而得到財富自由。無論投資獲利的高低,都應該要專注在自身本業上。
  4. 正常作息 若因為股市或房價的高低起伏而失眠睡不著,拿健康去換金錢是最不划算!因此如果發現投資開始影響作息,應該有警覺性的去改變這個狀態。
  5. 累積人脈 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中心曾經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則是來自於關係。人脈存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6. 懂得時間管理 時間就是金錢而效率就是習慣,盡量準時下班而不要留在公司玩臉書看網路新聞,抱著反正事情就是做不完的心態,今日事今日畢是老梗但很好用。
  7. 合理消費 節儉與小氣只是一線之隔,如果省吃儉用到不合理的狀態,過度的忽略當下的生活,眼睛永遠只看著未來的存款數字,空有財富犧牲生活品質是上一輩的做法,活在當下是同等重要的。
  8. 多運動 運動除了維持體能,在運動時也可以放鬆心情,讓煩惱的事情暫時放一邊,是紓壓解勞的良方。人們的收入雖然不斷增加,但還是趕不上看病住院的花費漲得快。只要身體健康,自然就能省下一大筆錢。
  9. 決不透支 動用信用卡循環利息並透支現金,動輒要付出15-20%的利息,沒有消費性的債務,理財可以從零開始但千萬別從負數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