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顏永裕 |
|
宴會自古有之,只是名稱與型式有所不同而已,宴會是由「筵席」一詞演變而來的,古代人參加宴會是席地而坐,底下墊著蒲葦編成的筵和蕉草編成的席,於是就產生了「筵席」這個詞。考究起來,宴會是社會上有了某種程度剩餘產品,人與人之間有了「禮」的關係之後才逐漸形成的一種用餐方式。中國的宴會產於何時?根據考據,中國的宴會大致起源於夏代。 |
|
中國人的習俗、節慶和飲食是密不可分的,中國人的一生,也總離不開「吃」,從呱呱落地初試啼聲到壽終正寢,都要吃,「辦桌」更是台灣早期農業社會流傳下來的宴客模式,也是村莊的大事之一,親朋好友、好厝邊等,全體總動員,感覺好不熱鬧。 |
|
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說是以:科學、民主、公平、法治這八個字來衍生發展的,這也直接影響到西方的飲食工藝和飲食科學技術與管理。強調合理均衡的營養觀念、個性突出的美食觀念,按造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來均衡、合適地搭配食物的種類和數量。在飲食科學的技術與管理上,非常強調食物在料理過程中的系統、精確和理性,嚴格按照標準,做出質量穩定的料理。 |
|
傳統中式宴客,不管是甚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坐用一席,這種用餐方式,稱為「合餐」。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尚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樂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物件,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焦點媒介。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意念。 |
|
中國人請客吃飯,重在飯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豐富多彩。但在西式宴會上,食物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做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就像是團體舞蹈,不能顧此失彼,要顧全大局;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之間的交際舞,專注在倆人之間的互動。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的表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或個體之間的交誼。 |
文 來源:中華料理時尚派對 |